李想漫談-20160731-另一個[藉口]多簡單

李想漫談-20160731-另一個[藉口]多簡單

2016-08-01    05'07''

主播: 「李想」

292 8

介绍:
另一個[藉口]多簡單 我們說藉口,很多都是說假托某個理由。我在百度上找了下,「藉口」這個詞條下是這麼說的: 1.以某事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例如:不能藉口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質量。 2.假托的理由。例如:別拿忙做藉口而放鬆學習。 3.藉口所借的必須不存在,否則不是藉口 然後詞條下面還做了解釋: 在每一個藉口的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潛台詞,只是我們不好意思說出來,甚至我們就根本不願說出來。 藉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些心理的慰藉.但是藉口的代價卻是無比的昂貴的,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也不比其他任何惡習少。 找藉口的直接後果就是容易讓人養成拖延的壞習慣。 尋找藉口的人都是循環守舊的人,他們缺乏一種創新精神和自動自發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許他們在工作中作出創造性的成績是徒勞的。藉口會讓他們躺在以前的經驗規則和思維慣性上睡大覺。 當人們不思進取,找藉口時,藉口給人帶來的嚴重危害是讓人消極頹廢,如果養成了尋找藉口的壞習慣,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積極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其潛台詞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這種消極心態剝奪了個人成功的機會,最終讓人一事無成。 讓我們改變對藉口的態度,把尋找藉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來。因為工作中沒有藉口,人生中沒有藉口,失敗中沒有藉口,成功中沒有藉口。 這個詞條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同,或者至少知道他在說什麼,因為到今天,「藉口」這個詞的基本詞意大家達成了共識。 但是我們說,藉口在最開始的使用中,是有異議的,也就是說除了今天我們一直在用的引申意外,還有就是完全照著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藉口」就是借別人的話,來做為依據。最明顯的,就是在《左傳 成公二年》,因為《左傳》是編年體,而且又是以魯國作為主體的,所以,他的編年序列都是以魯國國君的年號來劃分,魯成公二年,就是公元前589年。 在這一年,齊國想吃掉魯國北邊龍城這塊地方,就出兵打魯國,魯國就去衛國和晉國搬救兵,晉國在春秋那時候就是第一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那齊國還有什麼可說的,肯定是輸了。輸了就逃跑,齊國邊跑,還邊打,那更是輸得一塌糊塗。到最後,晉魯衛聯軍都進了齊國地界。按理就該滅了齊國,這不是說在春秋呢?擱著是戰國,就一定是滅了。當時晉國的統帥郤克就是想滅了齊國,但是一方面齊國國君齊頃公來求饒,另一方面魯國和衛國的國君也來勸,說:「您現在是吧齊國給滅了,但是齊國四處潰散的都是他們國室的親戚,後人,他們會嫉恨我們的。這樣我們還在這塊地上,日子就難過了。反正您現在也打到了齊國,讓他們把吞併我們的地還回來,就結束了,這樣齊國還會念晉國的好呢。而且打仗這種事,很難說,也不保證我們晉國就每戰必勝啊?」郤克聽了,覺得有道理就說:「群臣帥賦輿以為魯、衛請,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這裡就有「藉口」兩個字。 但是這個「藉口」就完全沒有我們今天理解的藉口的意思,只是說剛才魯、衛兩國的國君勸郤克的話。郤克的意思是說:「我帶軍隊,帶戰車來打仗,就是您兩位來晉國求的援,今天打到這裡,兩位又把話都說道這份上了,我也好拿著兩位剛才說過的話回去給我們晉國的君上回話了。而且這對君上是有好處的,我哪有不聽命的道理啊?」 你看同樣一個「藉口」,最開始的理解就是這麼簡單。而今天我們說的「藉口」顯然要比最開始的「藉口」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