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诵:晓燕
一个对画画很有兴趣的孩子,在上了几次画画班之后,变得不想画画,不想去上课了,原因是每次回来画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都会在一旁挑剔:这里画得不好,那里画得不对。
一个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在最初兴趣引导下开始练习,当进入到艰苦练习的阶段时,难免会有偷懒逃避的行为出现,聪明的家长,不是强迫孩子带着负面情绪练习,而是带孩子参加音乐会或听经典作品,让孩子看到优秀的榜样,让孩子看到梦想的样子,这样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持续保持下去。
大多数父母跟孩子交谈时,谈话的内容多以批评为主,比如经常听到父母们抱怨自己的孩子,写字慢、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困难等等。父母跟孩子的对话内容也多是:要如何改正错误,改掉坏毛病,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
心理学家通过对谈话对象的大脑扫描发现,“当谈论积极的目标和梦想时,可以激活带来各种可能性的大脑中枢。但如果转而谈论如何改正自己,大脑中枢的活动就会减弱。”在谈论积极话题时,大脑奖赏回路以及积极情绪和愉快回忆的脑区更加活跃。相反,大脑负责焦虑、心理冲突和悲伤的脑区就被激活了。
这项研究向我们证明了为什么人人都爱听好听的话,鼓励的,表扬的,赞美的,而对“逆耳”的忠言总是很难接受,即使那些话的确能帮助我们改进。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是很有限的,越小的孩子越听不懂“打击”的话,他们不知道其中激励的含义,他们只会瞬间被大脑的消极反应带来的负面情绪所影响。即使有些孩子在棍棒和批评模式下做出了一些成绩,其内心对自己怀疑否定的声音也会伴随一生。
当然并不是说一味地表扬,赞美就能让孩子良性发展,关键是为孩子营造出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氛围,希望和梦想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孩子基于天生的学习探索愿望而自发产生的对自己的期望。
如何让家庭拥有孕育希望和梦想的土壤:
1.发现优势,看到孩子的优势能够促使孩子为梦想而努力。
2.对孩子充分地接纳,对孩子新奇的想法观点给予接纳的态度。
3.给孩子向专业人士学习请教的机会,而不是自己指手画脚。
没有天生就不爱学习的孩子,为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静等小苗开花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