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浦东《石笋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三部,签约影视多部。现居住上海。
今音诗评
1、远方不远(点评)
作者:刘建彬
天、高山、小溪、江河湖海,又回归天
弯弓射大雕的铁蹄,抵达之处
疆土辽阔,心中有尺
远古、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的月亮
历史往返,在线装书里寻找蛛丝马迹
一根绣花针画锦绣山河,一颗树背靠青山
一部电影或者影视剧,拉近了又跑远了
钟声顺着庙宇山间小道可以回到船上
四海为家的人自己的家是远方
心又可以触摸到,只需一点点思念
远只是相对远,走向极致就不远
野和不野,远和近
一朵云对于天空来说是有点远
高山和云如此的近,是手牵手的兄弟
心与心的距离
可近可远,就像成吉思汗的马蹄声
一头羊和草的距离如此亲近,和天保持遥远
目击证人不谈近和远,所有都是风景
今音诗评
《远方不远》的理由是在于第三段的第三行“心”“可以触摸到。”其中的“可以”,它有一个受控点,在于内心的柔软。这个柔软也是由诗歌艺术带来的变化。试想一下,每天清晨起床出门,总要看到一些现实当中的混乱和嘈杂。内心都会产生一些无名怨火,与各种生命擦肩而过,从万花筒般的各种事物旁边匆匆走过。
我想,这是诗歌大概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关键是如何看待它和把握它,诗歌有意识在这方面拓展一些。拓展比较有实意的是最后一段第三行,“一头羊和草的距离”;最后一段最后一行的“目击证人不谈近和远”等。诗歌把两种不同意象组合在上下行,关键就是要从宏观上,把距离拉开,使得内文更加符合诗题《远方不远》的要求。
诗题比较大,但是,从诗歌的切口来看,诗歌发展的顺序是一个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循环。并且以第一段的第三行尾“心中有尺”为中心点。这时候的诗歌范围和角度就具有了一个起始和终止表现模式。尤其在第一段,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明显在“上下”之间的纵向轮回。第二段是横向之间与之匹配。尤其是第二段第一行。基本上也符合诗题太大的要求。
关键是要看诗歌发展到后来能否收拢。收拢是从第三段开始,抓住了“庙宇”这个细节,并且通过它来发展诗行,并且形成反差,反差表现在第三段的第二行,“四海为家的人自己的家是远方。”这是一个技巧处理。巧在这里所指的“远方,”和诗题中的“远方”相同,所以在结构安排上,讨了个巧。
同时,诗歌的精炼也在这里突出来,那是第三段第三行的“心,”它和第一段第三行的“心中有尺”之间,表现出内涵的相连,这是用了“针灸”法来作适当处理,并且有效果。效果表现在对发展诗歌的最后一段,在内在逻辑上没有出现混乱。那就是第三段第三行尾的“思念,”将在第四段作详细展开。
那么,这首诗一共才五段,为了显示诗歌结构的严谨,一个“心”分别安置在第一、三、五段当中,这是诗歌线索。最后,欣赏诗歌的最后一段的第三、四行,所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如此之大,大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而且由隐喻方式折射出人类之间的关系、像这种“错位”的处理手法,往往会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在这个地方。
但是,诗歌处理得比较圆滑,在最后一段最后一行尾,以“所有都是风景”来结束全文,我认为这是智慧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