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平底卵形。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埙是浙江河姆渡遗址陶埙,距今大约7000年。
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的调査研究,我们了解到,为了捕杀公鹿,人们会在每年八九月间,用木制的哨吹出母鹿的叫声,以诱惑它们出现。据考古学家与音乐学者们推测,原始社会的吹奏乐器,很可能就是从模仿鸟兽的鸣叫而发展起来的。埙也不例外。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也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科学观点认为,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
“石流星”,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从外观看,埙的形制由圆形、椭圆形逐渐发展为平底卵形,便于放置;其腔体开始有两种:扁腹形和圆腹形,因为圆腹的气容量大,发音厚实饱满,而最终圆腹的形制得以沿袭下来。从制作材料和工艺看,埙从石制、骨制、陶土烧制已经发展到现代标准化的树脂工艺。陶土烧制工艺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传统工艺;树脂工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熟的工艺技术,符合现代美学和律学特征,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并可以成套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