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遇千“埙”——景清物明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岸芷汀兰。此刻您收听的是由苏音阁出品的千遇千“埙”陶埙文化系列节目。
背景音乐:故梦
4月,天地回暖,万物萌动,也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在这个春色柳依依的日子里,人们踏青祭祖、郊外春游。年匆匆、人如故、情依旧,唯有心中对过往的人与事那份亘古不变的深深思念。梁上呢喃,指尖倾诉,心中希望,就这样幽幽地借着唇边一抹缥缈悠远的埙音一一吐露,听者皆为之动容。
自古至今,人们似乎惯性认为,埙的声音更适合出现在清明节。没有宽音域,没有各种复杂的调性,就这样幽幽呜咽地诉说了7千年萦绕在人们耳边的心事:音一起,情真、本色,便为人熟知。
“那个吹埙人,一身褐衣,在断壁残垣中,双手捧着埙,此时无声,他把埙举到柔软的唇边,和埙的呼吸调整一致,于是,一种沉缓的幽幽之音便如水一样漫开来”。贾平凹在《废都》里这样写到。埙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华丽的东西,但绝没有埙那样蕴涵着的一种魔力。上帝用泥捏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人凿七孔有了灵魂,埙凿七孔便有了神韵。
唐人郑希稷所撰的《埙赋》是目前为止史料有关埙的可靠文字记载,现仅就文中埙具备的品质、外形、音质和教化简单罗列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其品如斯:埙所奏出的音乐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高雅纯正而不隐晦,声音居中而不偏颇。埙的凝重醇厚的品格,为古代圣贤之人所珍视。
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其境如斯:去掉琐细与腻浓,避免浮华浅薄。
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其声如斯: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将诗书礼乐、传统道德之思想传达于外。
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曲高和寡,极致而无以相配,这便是埙道。
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文以载道,音乐又何尝不是默默弘扬发挥着存乐旨、载乐道的社会功效和教化理念?只是世人关注太少,被历史的时光蒙了灰。我们若懂得埙音背后的道义,便自然可以领会其中的教化作用。同时,到目前为止,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当属清人吴浔源的《棠湖埙谱》,该书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更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人乘鹤远去,袖底暗香幽来。明媚的春光里,与三五知己漫步园林里 弯月形拱门后传来的声声呜咽,向世人倾诉着7千年来的前世今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无悲无喜,心就静静地在埙乐里漫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