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遇千“埙”—— 但得埙中趣 何劳弦上声

千遇千“埙”—— 但得埙中趣 何劳弦上声

2020-04-24    18'30''

主播: 岸芷汀兰2020

534 4

介绍:
千遇千“埙”——但得埙中趣 何劳弦上声   音乐:皂罗袍(俞逊发 笛子)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岸芷汀兰。此刻您收听的是由苏音阁出品的千遇千“埙”陶埙文化系列节目。本期节目里,我们将为您呈现一场听觉的饕餮盛宴,以全新的方式引领您来到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感受昆曲的古雅和陶埙的古朴。   (主播)说到园林,不得不提起苏州,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每一座园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值得人们慢慢品咂品味。文人造园,自是文园结合,园中有文,文在园中,处处可见的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一唱三叹的书卷气,此等韵味与昆曲的水磨腔历来被视为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曲折亭台婉转桥,曲名和园名相通,曲境和园境依存,曲情和园情交融。1921年,上海。中国***成立。同年在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那一年,昆曲迎来了举国上下尤为重要的文化界见证性时刻!   戏迷甲:听说,最近有人在旧书堆里发现了一本光绪年间的《棠湖埙谱》,作者是当年的举人,学识渊博、工于书法、金石尤其是历史典籍和文物研究。 戏迷乙:我记不清在哪儿看过这本书。作者叫吴浔源,才华过人,深得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的赏识,听说这本书在当时绝对是无价之宝!哦,对了,一会儿我们要看的剧目【玉簪记•琴挑】(懒画眉)就是书中为了向世人证明埙可以用于昆曲演奏这一观点的“雅音“倾向。 (念白1)二人正说着带劲儿,台上的【玉簪记•琴挑】(懒画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演了,顿时现场安静了下来,二人也不再言语。(播放肖向平昆曲唱段)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   吴浔源《埙谱》自序: “予幼即解音,颇弄丝竹,长而弃去。晚年好静始学埙”。书中写到,埙可随声不能独奏辩。不宜于俗乐,厉验有年。埙音最和且平,迥异于笛管之激烈入破。在优伶演出的剧目中视为过场,皆有声而无词。如:朝天子、万年欢、石榴花、柳叶金、山坡羊、小开门,类不胜烦,埙皆可吹。可见,陶埙的古朴和昆曲的古雅相得益彰,兼备了文人气息和典雅内涵。《棠湖埙谱》无不处处体现了他“崇雅排俗”的儒家音乐思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传统文人的音乐审美习性。 徐世昌《埙谱》序: “光绪己丑庚寅间,余居翰林,亦寓此,适与棠湖遇。酒余茶半,出埙吹之,其声呜呜,幽而和,闲而远,使人洒然忘俗,绝非箫管筝琶嗷嘈凌杂之比。一日礼闱榜发,被放,余欲过棠湖室有以慰之,忽闻埙声迎耳,余徘徊庭中,松阴幂月,如浮荇藻。棠湖之室一灯荧然,声自烟霭微蒙中摇曳而出,不胜凄婉。余知棠湖之感于中者深矣!”   (念白2)作为华夏旧器的埙在近8千年发展历史进程中,其角色内涵的流变是显而易见的:殷商时期,埙被赋予祭器和葬器的角色;西周初年,礼乐制度不可或缺的乐器。礼崩乐坏后,部分埙保留于宫廷音乐,另一部分保留民间,融入民俗文化,被赋予“宫廷乐器”和“玩具乐器”。清末,吴浔源的《棠湖埙谱》首次将“文人乐器”角色彰显。北宋陈旸《乐书》记载,古埙形制与阴阳相衡紧密相关。古之圣人形下谓器,形上谓道,道蕴于器,看似“守拙”,实则“存道”。 昆曲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当今天的人们漫步于典雅精致的苏州园林,看水袖起舞翩飞、听水磨雅韵,感受其古雅的同时,是否也听到了隐藏在水磨声调背后的悠悠埙声?那是来自于历史温柔敦厚的呼唤。让后人在氤氲弥散的思绪里感受“以简胜繁”的道理。无论是在树影婆娑、一灯如豆的深夜,还是在草长莺飞、风景如画的苏州,当我们听到软糯水磨的声调和凝思杳杳的埙声时,身在如此淡泊缥缈意境,不可不谓雅,不可不谓古!就如此吹一段埙音、听一段昆曲、忆一段过往吧!识得埙中趣,何劳弦上声?诚如徐世昌序文所言:其人死,其谱存;其谱存,其人不死。吴浔源及其《棠湖埙谱》传薪之功,永垂不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阴阳交汇,昆曲调丹田,水磨阴阳;古埙靠气息,曲调阴阳,两者皆来自于天圆地方,形于声腔则为昆曲;形于建筑则为园林;形于双手则为古埙,若有人愿毕生致力将此文化大美的雅音雅韵继以传承、弘扬,亦不失为当今埙界楷模之德艺双馨者! 感谢您收听由苏音阁制作出品的微广播剧,感谢本期节目参与声音演出的以下人员: 策划:埙者-吴苏芯 吴洵源:埙者-吴苏芯 徐世昌:苦雪烹茶 戏迷甲:羚儿 戏迷乙:小丁 旁白:玉澄 编剧:墨尘 文案、解说:岸芷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