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汉字——为你读诗

趣说汉字——为你读诗

2020-07-22    06'54''

主播: 伊彤Lucky

50 1

介绍:
从儿时起,汉字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 这些文字所来自的世界,要追溯到数千年前,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描摹以及对日常生活最真实,也最直接的记录。 上古时期,农业靠天吃饭,甲骨文卜辞中,常见“今兹云雨”等问卜之词。 甲骨文中的“云”与简体相似。上面似二非二,乃象云之层叠;下面绕圈,乃象云之旋升。“雨”字上边一横像天空,下面像水滴,从天空中滴下的水滴便是雨。 再说“日月”,太阳升上地平线,为“旦”;太阳不偏不倚地掉入草丛堆里,是“莫”,古时照明不便,日落后能够做的事情不多,“莫”字又延伸出“不”“不能”的意思。 “夕”是一弯新月初升,“圆月明亮,通夜在天。清辉入室,倍觉皎皎。”(《白鱼解字》)于是篆文和甲骨文,便用窗前之月,象明亮之意。 具象的事物,先民可以根据图像来描摹,但对于一些更复杂、更抽象的概念,需要新的文字来记录。 风过无形,所以日月云雨有象形字,风不可能象形。“要造风字,须乞灵于神话。古人认为天上神鸟振翅飞过,拍扇空气,人间就吹大风。风虽无形,神鸟名凤,有形。于是画一只神鸟凤,尊为风神,代理风字。”(《白鱼解字》) 《静夜思》中的“望”,则是会意字,由多个部件的意义合成。将篆文的“望”字拆分,左上角是一个“臣”字,本义是瞠,瞪大眼睛,下面的字从人从土,人立土上。 “一个人站立在土地上瞠目看圆月亮,这就是望。月圆时,月面上的阴影,古之所谓嫦娥玉兔,今之所谓静海梦海,最挑逗先民的好奇心,所以要‘举头望明月’。”(《白鱼解字》) 不管这个“望”是登高眺远,还是闲庭信步时的无意凝视,最终都指向片刻的停滞和静默。此时的寂静无声,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期盼、思念之情产生,更胜过有声之境。 于是,再读到《静夜思》,反反复复吟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或跟着苏轼叩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种时候,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悠久流长,还有一种亘古不变的乡愁和忧思。 由此,也更能理解汉字这种古老的文字是如何将视觉的图像、有声的语言以及无声的思考和想像提取,又如何在诗词中被赋予不断延伸的意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即使隔着千年时光,当我们一笔一画写下这些字词时,仿佛和远古时期的先民有了一种遥远的连接。 当然,现在的汉字离图画已经很远。 所谓的认字,大概就是“能读出音来,能讲出义来,能写出形来,那就算认得了。”至于字的起源,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用这样复杂的书写形式书写,却是一片空白。 如今回想,年幼时,那只还握不住笔的小手,在白纸上一次次临摹,必定是枯燥无味的,但倘若当时能懂得这些文字背后的寓意,不知道写字这件事,会不会变得有趣些? 最后,用流沙河在《白鱼解字》序言中的自问自答收尾吧。 “交稿后又怕有读者要问:‘认得那么清楚明白,有何益处?’说老实话,当今世道看重实惠,我确实答不出有何益处。但是我坚信某西哲之言:‘有趣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