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之名的由来》马晓东

《徐沟之名的由来》马晓东

2019-06-05    08'58''

主播: ✨蘧然🍒

160 1

介绍:
徐沟之名的由来 文/马晓东  徐沟古镇原为徐沟县县城故址,位于太原老城正南40公里处。汉属榆次地,为涂水乡。隋、唐属晋阳、清源、榆次地。宋代置徐沟镇。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 徐沟之名源于涂水,而涂水在两千多年间又经历了洞涡水、同过水、同戈水、小河、潇河的地名演变。 “涂水”之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一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田为7县,其中设涂水县,以“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阚骃《十三州志》还记载,东汉曾在榆次置“涂阳县”,以其地处涂水北岸而命名。但时间很短暂,“旋置旋废”。 在先秦时期地名命名中,大部分是“造字命名”,“涂”就是当时专门为这条河造出的新字。它的偏旁“氵”为通名,说明其通性是条河;它的声旁“余”为专名,说明其特征是水流舒缓。《说文解字》中释“余”为“语之舒缓”,后又引申出“安稳”“闲暇”“不尽”等义项。根据古文字从声符推求字义的规律,“徐”就是行之舒缓;“涂”就是水流舒缓。这与涂水在晋中平川上缓缓流经的状态极为相符,可见古人命名的准确性。 西晋以后,随着北方各民族的频繁交流,涂水又出现了洞涡水、同过水、同戈水的别名,其特点是属表音地名,且都是同名异写,皆是指涂水。从古汉语角度分析,实际上这几个别名均为“涂”的缓读,如同匈奴人把天山缓读为“祁连山”。 由于涂水支流较多,所以人们又根据“同过水”的别名,望文生义,出现了“五水同过”的地名解释。如《魏书·地形志》“晋阳”条下:“同过水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五水合道,故曰‘同过’。”不过“五水合道”这里只有“四水”,另外“一水”在“榆次”条下:“长宁水,西北合同过。” 五个源头分列如下:木瓜岭源头是今木瓜河,源于和顺县马坊乡;沾岭源头是今潇河的正源,源于昔阳县的沾尚镇;大廉山源头是今金水河,源于太谷、榆次交界处的大塔山;原过祠源头是源涡水,在今榆次区源涡村;长宁水源头即今涂河,在今榆次区东南部。 其实涂水上源远不止这5水,据统计其上游较大的支流近10条。所以历史上对涂水的正源是哪条河,一直争论不休。郦道元认为是金水河。而榆次区的涂河能保留原名至今,说明应是古涂水的正源。近代以来,依据国际河流正源确定的“河流唯长、水量唯大、与河流主方向一致的支流的源头为正源”的三个标准,现在将最长的支流昔阳县沾尚镇潇河作为正源。它经过寿阳、榆次、太谷、清徐,在太原市小店区南注入汾河,全长147公里,流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那么把涂水称为“徐沟”是何时出现的呢?根据史料,在《魏书·地形志》中“阳邑”条下:“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北魏时期把太谷的金水河作为涂水正源,又写作“徐水”,原因有二,一是古代涂、徐通假;另一可能是当时别字盛行,误将“涂”讹为“徐”。到了宋代,习惯称河流为“沟”,如桑干河称为“卢沟”;宋辽界河称为“白沟”;涂水称为“徐沟”,当时在涂水南侧设置军镇“徐沟镇”。《元丰九域志》载:“清源,府西南七十里。六乡,徐沟一镇。”这是“徐沟”之名最早的记载。 清代以来,清源、徐沟地方群众称洞涡水为“小河”,乃是与汾河相比较而言。1935年同蒲铁路测量队绘图时,将“小河”创造性地标为“潇河”,后遂为标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