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资深病友”写给与病同行之人的说明书。书中集结了作者和病友们的亲身体验,带读者去“精神病人的世界”一探究竟。本书收录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患者们对患病体验巨细无遗的讲述,更深入探讨了病患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花时间面对及克服的课题。
本书作者理端在大学时就与疾病展开漫长对抗,2015 年开始在网上分享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经验,以及各种关于精神疾病的漫画和资讯。2016年组织起患者自救会,通过互相交流,协助病患更了解自己的疾病,彼此给予心灵上的支持,以改善病况及能逐渐自理生活。
【本期主要内容】
01:29 开场
大家与精神病的关系、当下对于精神病“美化”及“污名化”的现象以及病耻感。
21:37 佳怡
我们无法对于精神病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只会在得知身边人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之后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与自责。在序言的描述中大致体会到了当时的场景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感受,并且尝试与其共情,这也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以一个专业的角度、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待精神病的发作及其演变过程,促进理解的同时尽量做到“感同身受”。
“要像猫咪一样生活,只要吃好喝好就好了”。其实不必过于追求出色与成功,只要过好每一天,吃好喝好就好了。抑郁症患者在患病途中是丧失语言能力的,这会使其丧失沟通的桥梁,这也加重了抑郁症患者的病情。
25:47 阿芯
社会工作中有一个“助人自助”原则,自助小组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小组内成员会在小组里因精神病这一契机连结在一起,这种互助小组让精神病患者明确“自己绝非唯一”,仍有很多患者与你们同在,从群体中找到一些认同感,消除对疾病的恐惧。
第十章如标题所述,明确指出“第一次去精神科该和医生说什么”。去精神科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是否有身体上不正常的反应,如严重失眠、丧失食欲等等,还是仅仅需要一个“聆听者”,去表达你内心的疑惑,这是非常重要的。如若身体有很多非自然的表现,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借助药物对抗这种“不正常”,如若只需要聆听者,那么线上或线下的心理咨询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33:39 悠陌
抑郁症与双相障碍康复指南,这两章科普了抑郁症与双相的一些表现,不过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如何康复”的问题,其实只有一句话——打开心灵之门,尽可能多地去感受世界。患者们往往会将自己困于疾病之中,从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尝试换一个环境,不必刻意,晒个被子、通风换气,都是尝试换环境不错的方法。
寻找一个爱好,这也是克服精神疾病的一个好方法,用兴趣去对抗时间,好好“休息”,适当给自己放个假,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也许就能忘记疾病带来的烦恼与压抑。“活的鲁莽一些”吧,大胆地去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
40:01难兽
使用药物来解决抑郁问题也许比自我控制更为高效,打败绝大部分的疾病理应借助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很多表现如自我贬低、孤独感是很难克服的。
曾有两次住院的经历,精神专科医院对于病人的管控更为严格,每天的活动就是在走廊里从早走到晚,一直在溜达,但是有配备电视,以及乒乓球室,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第二家医院较为开放,官方或病友之间会形成类似“互助小组”的模式,病友之间关系融洽,就像大学宿舍一样。
01:02:45 佳怡
身边抑郁症患者蛮多的,但是与他们相处下来发现还是“关心则乱”,越想要关心他们,于他们而言则带来极重的负担。他们比我们更敏感,更容易发现这种“安慰”是否真诚,他们更需要的还是将其作为一个正常人、一个人来对待。不把这一疾病特殊化,而将其视作正常事件,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精神疾病患者。
01:05:45 Hana&难兽
相比于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嘘寒问暖,这本书终于讲明白了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具体的、明确的事物,究竟是需要肉末茄子还是青椒肉丝,而非你该吃饭了。
正常对待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病人需要坦诚,不将疾病当成讳莫如深的事物,与其共存与和解,并与大家讨论,而大家也会开放的对待这一事物,不将病人特殊化。
01:11:05 悠陌&Hana
学校里有提供一个类似心理咨询室的服务,但是由于害怕其获得学生的个人信息上报学校以及质疑其专业性的问题,就没有选择去咨询。这也是当下高校心理咨询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有重视心理问题,也有设置专门的机构,但是保密性可能做得不如外面专业机构那么强,会让学生有种不安全感,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改善、提升的地方。
老师也应有一个心理方面的培训,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一些学校虽然有心理培训的名额,但是很少,又需要部分自费,就导致很多老师不会选择去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这一情况。
01:19:25 难兽&佳怡
住院时人群比例最高的就是中学生,其次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双相情感障碍高发期集中于青少年时期,但双相和抑郁的误诊率很高,双相的诊断体系仍不完善,也就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躁狂发作更频繁。
01:22:34 Hana&难兽
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患病原因往往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孩子在住院部是没有自主选择的,只能由医生和父母判定其有无出院资质。在两次住院经历中,体会到了父母在与不在时孩子的反差,不在时孩子会正常的和人交谈,但当父母在旁边,就会有一些应激反应,尖叫、嘶吼、自残等等,而父母则会像他们的翻版一样,一起尖叫、嘶吼、互殴。孩子长期与这种“不太正常”的父母共处,精神状态也就慢慢变得“不太正常”。
01:27:10 佳怡
感觉现在大众除非是很亲近的人是精神病患者,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去阅读这本书,不会选择去主动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只有当“精神病”的相关事件影响力很大的时候,才会唤起大部分人的觉知与关注。这种科普非常有必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精神病,而非“谈病色变”,对其有讳莫如深的误解。
01:31:06 悠陌
大方地去承认自己有过抑郁情绪,甚至曾经确诊过抑郁症,自己曾是个精神病人,这也是我们能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所做的一些小事了吧。
01:32:14 阿芯
这本书非常全面的讲述了精神疾病相关常识,并给出一些与精神病共存的小tips,能真实地帮助到我们,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启发。
01:33:26 难兽
与其去听网上的声音,不如去真实地听听病人在说什么。
01:33:43 关于精神疾病的书籍、影视作品的推荐
【本期拓展】
书籍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戴维·J.米克罗兹《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精神症人格》、《自我分析》、《神经症与人性的成长 为自我实现而奋斗》
库恩《心理学导论 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罗杰·R·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西尔维娅·普拉斯《钟形罩》
郑执《仙症》
纪录片
马莉《囚》
电影
《一念无明》
电视剧
《她和她的她》
《我们与恶的距离》
其他
小岗同学(https://b23.tv/orzjzTx)
《我给自己办了一场“葬礼”》(https://b23.tv/l0id07Y)
他塔拉(https://weibo.com/u/6052800751)
微博话题#塔的心理咨询日记#
【主持人】Hana
【Logo设计】Fairy
【音频剪辑】悠陌
【本期音乐】
片头曲 陈近南 – 来自世界的恶意
片尾曲 段奥娟&周昭妍(Miumiu) - 来到这个世界太好啦
【收听平台】推荐使用网易云音乐、爱发电、小宇宙、荔枝、Spotify
【联系我们】关注公众号【放学读书】,回复“放学读书”即可联系放学读书小助手拉你进群,欢迎更多想要表达的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