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群里读文

20190410群里读文

2019-04-10    15'54''

主播: 🎶心兮若云

73 1

介绍:
2019年4月10日 今日夜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160号: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摘自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诵读素材: 拉萨河里的水,一定是从远处的雪山上流下来的,它有着蚀骨的冷,又有着绵绵不断的清澈,它是雪山的魂,也是拉萨的魂。 拉萨河是布达拉宫沉睡的河床,拉萨河里的阳光便是布达拉世世代代最明亮的一面镜子,它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倒映着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 走在拉萨河边,我又一次抬头,以仰望的姿势寻找布达拉宫的影子,我看见那座巍峨的宫殿,正静静地凝视着拉萨河水,沉默无语。 原来他们一直是不离不弃的兄弟,并肩站在高原的风中。 美文赏读: 不知道古人为何不将月沼修成圆形,直到在西递见到一块石碑:作退一步想。忽然想起佛家说,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古人的智慧,便是懂得进退和取舍,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他们懂得留白和节制,如同一篇好文章,不会写得太满,不会把话说尽,才显得气象万千,意味悠长,引人无限遐思。 清晨的月沼静谧如梦,有几只白鹅伸着长脖子在碧波中觅食,白毛浮绿水,显得分外自在悠然,无数只红蜻蜓在水面盘旋。月沼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水中映着青山如黛,云朵晴空,美如幻梦,也映照着宏村八百年的风雨沧桑。 ——摘自李娟《水墨徽州》 美文分享: 你走了,你走向天涯的远方,没有音信,盼不到归期。鸿雁常飞,轮回秋月,收割者收去了季节的金黄,只余下空空荡荡的旷野,稀稀落落的残梦。天空蓝的莫名,白云轻轻,不要惊扰了思念,不要安慰孤独的心灵。感不到温暖,饮一壶老酒,燃烧胸膛,不去熄灭爱的征程。 听风的私语,听雨的悲泣,听不见呼唤的声音,无法走近心的距离。明月圆了,思念瘦了,总是在黎明前疲惫的睡去。阳光明媚,却针刺般痛,其实是无法调节自己的心情。 美文赏读: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原来尘世中最后的爱,竟是默默无语,不着一字。共一盏灯火,共度天阶微凉,直到地老天荒。 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但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都有着光阴的味道,似读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又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和回味。 ——摘自李娟 《素颜如雪》 2019年4月10日 今日早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158号: 最美人间四月天,柳绿了,桃红了,梨白了,麦苗青了,菜花黄了。春风一吹,波浪滚滚、浩浩荡荡。流连在这样一幅迷离的意境中,总有一种不真实的美。 这桃红柳绿醉人的春啊,她是贾至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是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她更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这细软的季节,最容易让人惹上相思和清愁,静静地念一段落花斑斓的往事。春,是柳烟深处的一袭白衫,是绿叶枝头的一朵花香。坐在春深处,我以虔诚的心,从容的姿态,怀揣一抹春色,取一瓢岁月的慈悲,煮一壶光阴的清茶。 ——摘自网络文字 2019年4月10日 午间赏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159号: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就在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摘自纪录片《大秦岭》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