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019年8月13日 今日早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531号:
唐朝诗人张九龄写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的诗句带着清新透彻之意,每一棵草木都有着自己的本心,它们并不求得世人的赏识。有人会折其插花,世人以为把它们折枝拿回家放在瓷瓶里,它就高兴了。却并非如此,它们有着自己的本心,环境已经对它们不再重要。
就像一些人,丰富的内心早就盛装着人间的万盏灯火,眼中早就纳入了山水河川,一直不惊不慌,不急不躁,踏实行走。这样的人,带着温和的气象,与生活稳妥相处。这样的人是有草木本性的,兀自生长,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景观。
绿茶写道:“这样的季节,不知说什么好,最好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坐下,身边有花有草,心即草木本身。”配图中有猫,有花,有草,有福娃。看着这样的文字,柔软的内心淌出一股清澈的溪流。
—— 摘自网络文字
2019年8月13日 今日夜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533号:
我骑着马哗哗地趟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啦,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父亲曾按着我的脑袋,吆喝说:“喂,趴下去!小牛犊子。喝几口,这是草原家乡的水呵!”
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用翅膀扑楞楞地拍溅着浪花,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的。
我催马踏上了陡峭的河岸,熟悉的景物映入眼帘。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摇篮,我阔别日久的草原。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
——摘自张承志小说《黑骏马》
2019年8月13日 午间赏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532号:
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还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两千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传唱。河西走廊的打通,为汉帝国带来了继续前行的机遇。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与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开。此时,再回望地处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的命名,更能感悟到汉武帝的智慧与深远眼光。
只有控制了河西四郡,才能通过河西走廊从匈奴手中夺取并完全掌控西域,汉朝的版图才能到达帕米尔高原以西;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这块土地和这条生死攸关的战略通道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打通河西走廊,对于汉帝国而言,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更奠定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基本格局。此时的汉朝已经成为和罗马比肩的伟大帝国,在两个帝国之间,是安息与贵霜两个生机勃勃的王朝。
——摘自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古诗词品读:《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 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译文: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赏析:晚唐词人“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盖世佳句。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