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就在司马睿和王导南渡的第四年,公元311年,匈奴人后裔刘聪带兵攻陷洛阳,两年后,晋朝迁都长安,为避新帝名讳,建邺改名为建康。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掳走晋愍帝。消息传到南方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恐慌。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的拥戴下,司马睿自立为晋王。公元318年,晋愍帝的死讯传来,司马睿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中国由此进入南北对峙的格局。
司马睿和王导在南方的经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北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大批北方士族百姓陆续南迁,避乱江左者十有六七,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厚重的文化。在王导建议下,司马睿趁机大量招揽北方士人,充实官员体系。励精图治的二人深知经营国家就像耕种土地,需要勤勉、细致,不疾不徐。
继三国东吴之后,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又一次大开发,那些沉睡的山川林泽,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到来而被唤醒。自司马睿被拥立为晋王开始,王导就一直担任丞相。王导为政贵在清净,他轻赋税,薄徭役,让战乱中背井离乡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他发明了侨技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移民,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栖身之地,同时又避免南北士族聚集,为争夺土地而引发矛盾。
草木有情,江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王导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经过数载耕耘,他终于实现了当年渡江时对司马睿的承诺,但王导的志向并非偏安一方,望着遥远的北方,他时常感受到来自故土的召唤,什么时候才能重返中原呢?
——摘自纪录片《中国.南渡》解说词(5)20220922“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我是喜欢北京的。北京有一种浓重的大气,很磅礴,很气势。压得住场的老生一样,一出场,就凛凛的。这一点,任何城市不能比。
并非因为皇家气派,当然,红墙琉璃瓦抬了气场,重要的还是人,慢悠悠的,并不在意的神情。北京人流露出来的不在乎和自信来自心里,语调很平很稳,很无所谓——我喜欢听北京人说话,即使一个街道大妈都透着自信和悠闲。不,一点也不自卑。
我没有赶上看北京的老城,只看过一些断壁残垣,但北京仍然是北京,很多人在离开北京后无比地怀念,梁实秋在晚年让人带回北京的一坯土,相当伤感地说,“还是北京好呀”。
北京当然好。有一种不能让人忘怀的气场,它是一个有着优雅贵族气质的男子,镇定,大气,凛洌,打碎刚牙往肚子里咽,但这男子又别具风情,懂女人,知道如何心疼——虽然细节上可能粗糙些,但到底是真心真意的。
北京的好在于自然。不紧张,放松。你游走在北京,就像游走在自己最喜欢的风景里,即使那些小吃,亦是家常温暖——爆肚冯、卤煮火烧……取了一小条,拿了一碗站着排队,就着夕阳吃下去,暖心暖胃,让人觉得生之美好。活在北京,踏实、肯定,不浪费一丝好光阴,有钱人过得鲜花着锦,没钱人也有滋有味——胡同里有高高撂起的峰窝煤,树上挂着鸟笼子,弹三弦的老人眼睛盲了,依旧充满情思地唱着《黛玉思春》……
穿行于北京那些老胡同时,我常常被一些烟火气打动得体无完肤——那么美的老槐树,四合院里纷杂芜乱,仿佛光阴在那些破旧的四合院里穿行,都斑驳了,老树上搭了鸟笼,铁丝上晾着衣服——女人的内衣、孩子的尿布、花棉单……我爱看这些寻常风景,一招一式脚踏实地,和这灰色幽静的胡同相辅相成。
在后海,我行走在春风里,看两岸那些故居,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留下了淡淡的味道——那是什么味道?我努力地嗅着,嗅到了唯美、风俗、烟火、前世、大气……这是北京,泛着古意和墨香的北京,宽容大气,是一个饱满的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它自己的悲伤,自己吞吐。这是最亲爱的北京,有风沙的北京,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让人想起来心里就一疼的北京。
——摘自雪小禅《禅园听雪.读城记.北京》20220922“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让自己舒服是本能,让别人舒服是本事。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舒服待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荀子·非十二子》里说道:“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日常生活中也一样,说很容易,懂得适时缄口却不容易。就算是再浅显的事情,谈及别人的短处,也需要巧妙地避开,不要加深彼此的痛处。
蔡康永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能够看破固然是一种能力,选择闭嘴更是一种成熟。看破不说破的背后,不只是管住了自己的嘴,更是设身处地,体谅对方痛处的善良。有些事情,你我都懂,但不必说出来,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适时缄口。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著作《**语》中写到:“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责备别人的时候,将对方逼到哑口无言,虽能逞一时之快,却暴露了自己心胸狭隘、为人刻薄的品行。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从善意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如沐春风的人,也可以获得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
——摘自网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