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读文20220928

群里读文20220928

2022-09-28    60'00''

主播: 🎶心兮若云

177 1

介绍:
20220928“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江南的初夏,雨点开始洒落地面的时候,枝头的梅子便开始黄熟,人们就会说“入梅了!”弥漫的雨色和着微风扑面而来,枝头的新绿如画一般的展开,那些花草也有了诗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雨,持续时间较长,几乎每天都是阴雨绵绵,此时又恰逢江南梅子黄熟,故称梅雨。 江南梅雨,淅沥了千年,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晏几道倚楼听雨,愁思难寄,写下“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黄梅时节,白居易独自前行,惆怅而作“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苏轼在杭州游西湖时,慨然喟叹“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明人解缙送别友人,写下“梅雨初收欲晓晴,白沙官路马蹄轻”。 黄梅时节,最耳熟能详的诗句,莫过于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里,每一户人家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而宋代贺铸说:“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一年,贺铸置身在烟雨朦胧中,碧云飘飘,暮色茫茫,佳人一去不复返,一场梅子黄时雨,淋湿了他浓墨的思念,也淋湿了无数人遥远的怀想。 ——摘自网络文字 20220927“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在季节的岸边站立了那么久,似乎有一种期待,一种渴盼,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空气中充满了湿润沁腹的芳香,仿佛是一场雨拉开了秋的帷幕,又好像是一阵风带来了秋的消息。酷热的夏天,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渐渐的累了,渐渐的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街头的橱窗里挂满了新上市的秋裙,时尚的女子已经穿上了长长的靴子,季节开始更替。秋,似乎已经打点好了行装,正向我幽幽地走来,仰起头,我好像听见了秋的声音。 季节是有声音的吗?我从来没有用心听过,我只是习惯了从街头的橱窗里感悟季节的变换。我不知道秋,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将自己的身体,在天地间渐渐地铺展开来的,我也没有看见秋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姿势,忽然间优雅地爬满了山坡。 有朋友说,他闲暇的时候常去听山。我突然被他的话语打动。“听山”多么美妙的词语。我可以想象出他听山时那种心情,那种心境。我常去爬山,可我从来没有听过山。山会说话吗?山有语言吗?如果有,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一种聆听的方式去寻找秋的语言? 我无法想象站在城市的高楼间,如何能听见季节变换的脚步。城市,只能看见季节的流动,无法感知季节鲜活的脉搏。稠密的人群,林立的高楼,没有了树木生长的土地,听不见了花开花落,看不见了草盛草衰,更无法用心去聆听季节的私语。 小时候读峻青的散文《秋色赋》,便对秋有了美好的向往,那时候不知道乡下的秋色有多么美丽,总是不由的跟着书本里的描写,一步步的在脑海里勾勒着关于秋的丰收的景象,想象着秋是一个快乐、喜悦、和满足的季节。20220928“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长大以后读古诗,古诗里充满了对秋的悲愁与凄凉。“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样的诗看的多了,又正值青春少年,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龄。于是,便学会了把所有的伤感与失落,都与这个季节联系起来,仿佛秋就是所有的不快乐与忧郁的根源。 这些日子,我终于有机会在秋天里,一次次地走进深山。我把我的心坐在秋风里,我把我的耳朵挂在树梢上,我想更真切的去聆听山言,倾听秋语。我用一个虔诚的姿势在山里行走,我收集着所有关于秋的信息。河沟里流动的溪水,草丛里繁盛的黄菊,田埂间耕耘的背影,麦垛后羞涩的眼神,屋檐上的玉米棒,野地里的柿子树,好像都在用一种声音告诉我,秋,就是以这样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真实而诗意的存在着。 或许也有落叶的时候,那不过是季节变换的前奏。秋给了大地最丰盛的果实后,她也将黯然退场。没有永远辉煌的演出,退场后等待的将会是下一个更光彩的亮相。秋没有遗憾,秋没有退缩,她不过是去幕后,酝酿一个更大的丰收而已。 季节在时光里行走,她并没有为阳光给予自己的多少而欢喜悲愁。季节也永远不会在乎人们的眼光,她总是固执地按着自己的脚步,在走着自己该走的路,风雨飘摇,阳光明媚,都无法撼动季节不变的方向。 什么时候,我们能学会不为春喜,不为秋悲,什么时候我们能学会快乐的面对所有的日子,不为坎坷和困难而动摇我们前行的脚步。那么我们便可以以一颗平静的心,聆听到每一个季节花开的声音。 站在山崖边,我静静的倾听着。听,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语言,默默中一种融入与理解,也是最真实的倾听。我们习惯了用词汇和语言沟通,却没有习惯在静默中用心去体会。其实,自然和季节始终在和我们对话,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聆听。 这个清晨,站在阳光里,我听见了秋的声音。 ——摘自碑林路人《我听到了秋的声音》(2)现代诗歌赏读: 《母亲》 作者:雷平阳 我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苍老 在我尚未出生之前 她就用姥姥的身躯 担水,耕作,劈柴 顺应古老尘埃的循环 她从来就适应父亲 父亲同样借用了爷爷衰败的躯体 为生所累 总能看见一个潜伏的绝望者 从暗处向自己走来 当我长大成人 知道了子宫的小,乳房的大,心灵的苦 我就更加怀疑自己的存在 更加相信 当委屈的身体完成了一次次以乐致哀 也许存神在暗中 多给了母亲一个春天 我的这堆骨血 我不知道 是它从母亲的体内自己跑出来 还是母亲以另一种方式 把自己的骨灰搁在世间 那些年,母亲,你背我下地 你每弯一次腰 你的脊骨就把我的心抵痛 让我满眼的泪 三十年后才流了出来 母亲,三岁时我不知道你已没有一滴多余的乳汁 七岁时不知道你已用光了汗水 十八岁那年 母亲,你送我到车站 我也不知道你之所以没哭 是因为你泪水全无 你又一次把自己变成了我 给我子宫,给我乳房 在灵魂上为我变性 母亲,就在昨夜 我看见你坐在老式的电视机前 歪着头,睡着了 样子像我那九个月大的儿子 我祈盼这是一次轮回 让我也能用一生的爱和苦 把你养大成人 —20220928“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20220927“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回到家中,王导闭门谢客,以避嫌疑,但外面的形势变化仍不断传入府中。王敦沿长江水陆并进,逼近建康,局面对司马睿越来越不利。盛怒之下,司马睿披挂战袍,准备亲自率兵迎战。听闻这一讯息,王导隐隐预感,更糟糕的情况可能就要出现。没有中央军的东晋王朝,只能不断依靠各地方军力来抵抗王敦,但收效甚微。王敦的进攻速度如此之迅猛,建康城的陷落如此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刚刚还在率军迎击的司马睿沮丧的脱下盔甲,换上了朝服,宫女、宦官、亲信大多已四散奔逃,皇宫里只剩下几个侍卫,还有可怕的安静。攻陷建康后,王敦放纵士兵在城内外劫掠,一直没有去见司马睿。司马睿对身边的人说,这个王敦如果想要坐我的位置,可以早说嘛,何必让百姓受苦?之后,司马睿写了一封书信,派人给王敦送去,信中说:“你如果还不忘本朝,就此息兵,我们可以共同安定天下。如果不能这样,朕就回到原来的封地琅琊,给贤者让路。” 这一年,司马睿47岁,登基称帝,仅仅四年,苦心经营了十余载的大好江南顷刻间成了他人囊中之物,一切仿佛大梦一场。王敦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见王导。失势的司马睿封他为丞相,他已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操控者。王敦说,几年前西晋灭亡时,他就不想拥立司马睿,却遭到王导的坚决反对。这一次起兵,王导又没有听他的,导致整个家族差点覆灭。王导的态度却冷淡而坚决,他劝王敦尽快收兵。 回到驻地,王导一直谨记着家族遗训,信、德、孝、悌、让,虽然从乱世传下来的家训里没有“忠”字,但他心里从未忘记补上这个字。法统名分,君臣之义,是铭刻在他骨子里的士人操守。在王导的坚持下,王敦最终退回武昌,但仍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遥控朝政。 ——摘自纪录片《中国.南渡》解说词(10)建康城破后,司马睿度过了一生中最幽暗的日子,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依然是东晋的皇帝,但已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皇帝。他是一个失败的丧失了所有权力的皇帝,这击垮了他全部的精神意志。大部分时间,他都独自一人枯坐在宫中。眼前的江南已不是他的江南,身后的北方却是他回不去的北方。他时常陷在回忆里无法自拔,郁郁终日。 南方的雨季总是绵绵不绝,漫长得好像永远见不到天日,一切都是潮湿的,阴冷的。明明昨天还繁华似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境地?作为司马氏的后代,司马睿当然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的重要,但他也知道,相比先祖,自己无疑是懦弱的,所以他愿意和王导同船共渡,携手而行。 作为世家大族的后代,王导只想以氏族之力辅佐皇权,用一个王朝的辉煌成就一个士人的荣誉,但权力却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成了他也无法控制的结果。他们一起来到南方,从无人问津,走到创立新朝,司马睿和王导都以为一切终于有了改变,但是到最后,司马睿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皇权,和他同样竭尽全力想要维护的朋友似乎都不知所踪。王导一心想要营造的安定繁荣,还有琅琊王氏绵延不绝的光荣,似乎也都无力左右。而他们共同的北国故园和彼此心中都不愿放弃的友情,永远的停留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一个回不去的时间。 公元323年,司马睿抑郁而终。 ——摘自纪录片《中国.南渡》解说词(11)
上一期: 群里读文20220926
下一期: 群里读文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