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暮霭沉沉的时候,我在江边漫步。
路旁的桂花开了,细碎的淡黄色的花瓣如星,风中就飘逸着隐隐的暗香。有雨滴落,蝉翼一般的薄雾由江面飘来,穿梭在树梢,眉间。江水微澜,雾笼群山。撑着一把伞,走一段细雨如织,走一段薄雾浓云,走一段杨柳依依,走一段繁花静好。
我习惯这样的时光,一个人静静地走路,静静地想着心事。天色渐渐暗了,江上腾起淡淡的迷雾,像婷婷的女子的裙纱,人便如同徘徊在梦境中一般。
江的对岸泊着两只小船,默默地相偎相守。不远的江水的转弯处,有一片裸露的沙滩,婷婷立着一对白鹭,静静地相依相伴。
想起叶芝的诗:“她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这样的诗句让灵魂一瞬间感到安然。其实,人可以像植物一样简单生活,内心从容而身体舒展。
静静守着一江秋水的日子,记起诗经《诗经·蒹葭》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年少时的我,一直不明白,“蒹葭”是什么样的植物?原来,却是水边一丛丛开着洁白花絮的芦苇,在寒霜中随风起舞的芦花,在我眼中,它竟然也有一种萧瑟的美。萧萧的芦花盛开,像守望的男子纷乱而美好的心事。伊人远去,只留下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缥缈的仙子一般的幻影。然而,世间一切的美好,竟永远都在远远的守望与默默等待中。
从这些诗句,想到一个词“秋水伊人”。有一些人,在你心中,就像山岚中的一弯秋水,在有月亮的晚上,盈盈地流淌过你心中裸露的沙滩。他辗转千里沟壑,万里峡谷,只为以微澜的秋水洗过你荒凉寒冷的心滩。心中充盈着一泓秋水的人,该是温润、柔和与安祥的。
忽然,听见有飞鸟在枝头扑着双翅的声响,在寂静的江畔久久回荡,仿佛湖心泛起的层层涟漪,渐渐的,渐渐的,一波波又恢复宁静。
阵阵松涛,风袭芦花。山中松子落,万户捣衣声。真正的寂静,不是无声。真正的思念,不是无声。
——摘自李娟散文《秋水秋水》
20221019“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1991年夏天,镇江考古所的刘建国在城区组织考古工作,很多天毫无进展的挖掘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个下午,就要鸣金收兵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异常。他们发现了夯筑得非常工整的夯土块。据志书记载,这种夯土为城的建筑方式,多在六朝以前采用,这说明他们发现的很可能是一个距今至少1800年的重要遗址。
刘建国心中充满期待,镇江在三国时期是东吴的政治中心,这座城池是否就是传说中孙权建筑的铁瓮城呢?史料记载,公元208年,铁瓮城修建完毕,孙权把治所从苏州迁到丹徒,自此,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名字,京口。
京,在甲骨文中,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为人工筑起的高丘。因此,还有将堆土筑台称为“筑京”一说。而镇江城恰恰正是一个临江高地,北固山、金山、焦山、南山等形成了一片天然山岭台地,加上北边的长江天堑,可谓用兵良地。但是,刘建国他们挖到的是否就是铁瓮城呢?
志书记载,铁瓮城的城墙是在夯土的外部以青砖加固,能否找到青砖是考古成败的关键。考古队员们扩大了勘探的范围,终于,他们挖到了最重要的证据:青色的砖。考古发现证明,铁瓮城的修筑借助了土山,在土山的侧面,加做两三米宽的夯土,最外层是墙砖,刘建国他们挖到的生土,就是城墙所依附的山体。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整个铁瓮城就建筑在一座山上,借山为基,筑土为墙,外包青砖,整座城池就像巨大而坚固的铁瓮一样稳如泰山。
如今,铁瓮城已经隐藏在一片民居中,1800年的时间,铁瓮城的城墙上,一层层泥土和瓦砾掩埋了一代又一代的繁华与沧桑,曾经的金戈铁马和歌舞升平被今天的平常生活所取代。
——摘自纪录片《诗话镇江》解说词(3)古诗词品读:
《黄州道中》
元代:张养浩
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话旧游。
赏析:张养浩是元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6个朝代,仕途起伏跌宕,曾升迁到礼部尚书和参知政事,后辞官归隐,过着闲散自在的生活。这首诗创作于元仁宗年间,他在奉诏奔波途中,经过湖北黄州时忽然悲秋感怀,于是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以及对社稷和百姓们的关心。
诗的大意是:回顾圣贤们关于“濯足”的话语,就会想起万里江流。多年的宦海沉浮,令人感慨万千。一片闲云,无法形成一场大雨;满城落叶,却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落日晚照,大雁一直飞向一望无际的天边;西风呼啸,水边的高楼吹来悠扬的笛声。美梦醒来,已感悟到世事变幻,却依然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卢生的话题。
古文赏读:
《问说》(节选)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