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读:
《后赤壁赋》
宋代: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221216“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不动声色》
作者:马德
从气象上看,不动声色比张牙舞爪更具大气象。八百疏狂,敌不了一丝内敛。三千喧闹,大不过满怀岑寂
不动声色,是念佛人脸上的无限江山;是历尽劫遇的人,渡尽生死的沉静与恬淡。不动声色,是流水让一块鹅卵石辗转,微风让一片树叶飘落,是石的笃定,叶的静美。
不动声色,是一片云彩的影子,爬过一道南墙。不动声色,是一只秋虫蛰伏在一片枯叶中间,冷眼看世界。不动声色,是山也寂静,是水也寂静,是你看我时,一脸的寂静。
古刹里一株虬曲的树,风一阵,雨一阵,佛面一阵,人面一阵,不动声色。戏台左右柱子上的楹联,长一句,短一句,唱一声,和一声,不动声色。藏在花心的蕊,伏在茧里的蛹,初望这个尘世,没有冷颜,没有热面,是嫩而小小的,不动声色。
不动声色的人,绝有大城府。最大的城府,不是看不出,而是看不清看不穿看不透,是深不见底。鸡毛蒜皮咋咋呼呼的人,不会有城府;同样,睚眦(yazi)必报锱铢必较的人,也不会有城府。一个连极微小的事都藏不住的人,不会有大气象。一念生,一寸乱,一寸乱,方寸大乱,生活没让你败,你就已经败了。
当然,不动声色的人,也不一定要深沉古雅,也不一定要刻板凝重,有时候,不动声色,只是简单,只是风烟俱净。只是用生命最初的宁静,向新旧的光阴,向生活的两岸,做深沉的凝望,做深刻的思考,做深情的流连。
其实,不动声色,是一个人在自我的心境里,有声有色,水起风生。20221216“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迁都咸阳。这是秦国变法革新者建造的城市,高台基建筑方式让整个城市显得层峦巍峨,宛若空中之城,充满了横空出世的气魄,昭示出秦国的霸气和野心。在这座新的王城里,商鞅的改革政令张贴于巨型的阙楼之上。它向天下宣告着,秦国开始进行最彻底的变法。
这是一次封建时代的土地改革。在商鞅的法令下,只要在秦国的疆域上,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块自己耕作的土地,并受到国家最大限度的保护,每个人都是为国家和自己而努力生活。商鞅的土地改革不仅针对秦人,也为天下无地的百姓打开了希望的大门。
公元前349年,一道诏书从咸阳出发,四海传播。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沼泽,十年不收任何赋税。史书上没有记载听到这个消息的黎民百姓做出了怎样的感叹,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拖家带口的人们带着憧憬来到秦国。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希望,更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根据《商君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有上百万人来到秦国,这让秦国的实力陡然大增。然而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如此庞大的人口,国家怎么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在商鞅的眼中,秦国应该成为一台完美的战争机器。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大脑,这台机器是无法合理运作,甚至会走向崩溃。商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新归附的百姓是秦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管理,这些百姓不仅无法为国家担起责任,反而会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的动荡。
——摘自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帝国肇始》解说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