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2“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我喜欢四季。少年时顶喜欢冬天的素白,冷而幽。像极了日本电影《绝唱》的凄美,冬天隆重而盛大,因了雪,一切变得纯粹而干净。
我甚至能闻到那种清洌的甜味。在十九岁的冬天,我把自己的照片寄到南方去,是我在雪中的影子,空灵而漂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留着吗?
还记得在星空下的雪中漫步,和另一个女孩子,安静而幽素。两个人走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脸全冻麻木了,说着知心话,她的眼泪落到雪里,冻了。那年,她暗恋一个男孩儿,可是,她不说。只是暗恋。而我在星空下看着南方,遥遥无期。
至今想起,却是纯真年代无法复制的安宁。
只有在那个年龄,才会素净到这一般。那是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冬天。不是因为寒凉,却是因为温暖。人世间大抵的事情都是这样:忘不了的,一定是最打动你的,也可能是最伤害你的。
——摘自雪小禅《四季》20230106“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有了五弦: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七弦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锦绣江南,温润华滋,丰沛的底蕴,处处开花;丰饶的物产,岁岁常熟。而就在叫作常熟的地方,恰与中国的古琴连筋带脉。因为这里,往古有弦歌之习,昔时开虞山之派,后来称古琴之乡。巧还巧在,常熟城里,偏就有七条河水穿流而过,被人唤作七弦河。借高天作为背景,依大地支起琴床,发一曲七弦的声响,操一首古琴的沧桑。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计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有七十二位灿若群星的弟子,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南方,名叫言子。就是这位名叫言子的人,在中国的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孔子生前就曾经说过,有了言子,“吾道南矣。”在言子的行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弘扬“路不拾遗”的道德,以弦歌教化“夜不闭户”的民风。所谓弦歌者,就是用动听的琴曲,配合诵读与歌唱。古代诗人咏常熟,曾有过这样的名句:“言公家在旧琴声”。由此可见,常熟一地早就与中国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
当然,与中国古琴有着不解之缘的,并不仅仅是言子,因为孔夫子本身,就是一位操琴度曲的琴人。可以说,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中国古琴的音乐中,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调。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它是那样融洽。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匹配。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它是那样亲近。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和谐。
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中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
——摘自纪录片《七弦的风骚》20230106“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白登之围的失败,反映了当时西汉初年的国力非常衰弱,连年的战争,使国家经济凋敝,民生艰辛。望着眼前匆匆撤离的军队,汉高祖刘邦的心情跌入了谷底。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换来的竟是被困七日的屈辱,这让身为一朝天子的颜面荡然无存。让刘邦最为痛心疾首的,是一战解决匈奴、震慑异性诸侯的战略也随之彻底化为泡影。凭借汉帝国现在的实力,还远不足以解除这些内忧外患。因此,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接受了和亲匈奴单于的建议。
和亲,就是将出身皇室的公主嫁给其他国家或部落的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与此同时,赠予对方大量的钱财货物,以换得两国之间的和平。尽管这个做法让自己倍感屈辱,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匈奴铁骑,刘邦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从宗室中挑选出了女子,册封公主,和亲单于。面对即将离去的和亲队伍,想到远赴异域、未来生死难卜的宗室女儿,刘邦的心中充满了伤感。
身为一个帝国的皇帝,自己既不能建立集权、完成统一,又无法开疆拓土、攘除外敌。在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还要把国家的安危责任强加给那些柔弱的女子。一时间,伤感、无奈和羞愧占据着刘邦的内心。在汉帝国取得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以前,很难统计,有多少宗室女被封为公主、远嫁匈奴。这些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和亲公主背井离乡,忍辱背负起了一介弱女子难以承担的重任。她们没有一人再回到过故乡,也没有一人留下姓名。然而正是这些女子,用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为汉王朝的崛起换得了喘息的时机。
——摘自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汉定天下》解说词(6)
20230106“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淡,三滴清水,两团火焰。水与火,本不相融,却巧妙地被一个“淡”字结合在一起,放下纷纷扰扰,了却恩恩怨怨,和平相处,趋于内敛,归于中庸。你给我清凉,我给你温暖。于是,便有了淡淡的美意,淡淡的清和。
我喜欢淡淡的感觉。如一壶清凉的月色,洗去尘世的喧嚣与疲惫,抚慰着孤独的黑夜。又如一抹清雅的茶香,不浓烈,不张扬,丝丝缕缕,仿佛素白的花,开在心间,不染世俗尘埃,兀自生香。李国文先生曾在《淡之美》中写道:“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淡之美,是接近自然的本真之美,也是浮华褪去的朴素之美。淡之境,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人生,看透不如看淡。看淡,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坚守,也是繁华落尽的幡然醒悟。人生百味,终归一淡。世事万千,淡然一笑。淡,是一种生活姿态,不慌不忙,临危不惧。平凡而不平庸,审慎而不世故,从容而不急迫,恬淡而不狷躁。淡淡地,如细水长流一般,过好自己的生活。
——摘自网络文字20230105“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昨夜雪落汉江,江畔的梅花开了,朔风凛冽,暗香浮动。江边的芦苇白了头,芦花潇潇,有着一种萧瑟的美。芦苇随风摇曳,三两只麻雀站在芦苇枝上,纤细的芦苇被小鸟压弯了腰,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风中传来几声鸟鸣,仿佛是林风眠笔下的一幅画。
午后,雪静静地落,江水茫茫,远山茫茫,树木荒草一片晶莹,四周万籁俱静,大自然最安静肃穆的季节来了。
小寒时节,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我想,他大约就是在大雪纷飞的小寒,在西湖上的一叶小舟中写下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逸笔草草,散淡优雅,用笔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此时,山川大地一派洁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张岱坐在小舟里,随手画几笔淡墨,风呼啸着吹过,雪落西湖,大地静谧,唯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读了又读,最喜欢此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清水淡墨,有意境之美。落雪之夜,品茗、读书、听雪、夜话,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闲逸都在他的笔墨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与天地万物的相知相惜,仿佛在一场雪里。
独自去江畔踏雪寻梅,常想起丰子恺先生的画。画中茅屋一间,园中一树红梅,梅树下三位知己围着小桌而坐。桌上清茶几盏,三人笑语晏晏。画上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其实,我写作多年,原来也是留将一面与梅花。
——摘自李娟《节气里的冬天.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