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雲之梦群里读文

20231123雲之梦群里读文

2023-11-24    40'19''

主播: 🎶心兮若云

239 1

介绍:
20231123“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之一。14岁亲政的玄烨,走出了一条远远超过前人的圣君之道。他尊儒学、研西学,他少年登基、擒拿鳌拜、平定三藩、征战准葛尔、收复台湾、扫清漠北。英勇无畏的少年天子,最终开创了一代盛世,成为一生功绩不胜枚举的千古一帝--康熙  。 这是一场筹谋已久的战斗。宫门外,太平无事,岁月静好;宫门内,对决惊心动魄。一群身负秘密皇命的摔跤少年,没有给对手任何反应时间。16岁的玄烨冷冷地注视着一切,他要亲眼看到那个在心中已经预演了无数次的结果。为了找回一个皇帝的尊严,少年天子几乎押上了自己全部的未来。他当然知道失败意味着什么,所以这一战必须要赢。 摔跤手们死死压在身下的,是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作为玄烨8岁登基时的四大辅臣之一,鳌拜几乎从未将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公元1669年,累积的矛盾终于演变成激烈的冲突。这个内心不安但决意冒险的年轻人,如自己所愿,出奇制胜。权力之路上的第一道障碍被清除了,但玄烨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步都不容闪失。他极力遏制住心中的激荡,因为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七集.大帝》解说词(1)20231122“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又是一年季风来临。亚洲大陆上农耕文明的形成,有赖于季风的周而复始。风如约而来,土地就会如期孕育生命,明帝国也如此这般持续运行着。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朝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在一点点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历史会留下每一个人的价值。在众多立言者中,有一个人显得尤为特别。他的书,既是系统考察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风景资源的鸿篇巨制。 1608年,22岁的徐霞客,戴上老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离开家乡,开始他渴望的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徐霞客有所不同。从地质地理的视角,考察自己所在的国度,他是第一人。他行走在山川大地上,步履不停,看日出日落,听微风掠过,风霜雨雪都是他的背景。在某个万籁俱寂的美丽夜色中,他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此一宵胜人生千百宵。”56年光阴,浓缩在他的游记里,成为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书。公元1641年,临终前的徐霞客说:“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那个为许多普通人探索和记录下的时代,如同一阵季风,忽然来了,很快又去了。大明帝国,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尾声。下一次季风的到来,还要再等很多年。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六集.季风》解说词(完)20231121“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立冬过后,便是小雪。“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尤未得,扑石暂能留。”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潮侵袭,天气越来越冷。月光千丈,白雪清光。真正的冬天正在蓄势待发。我在等一场落雪,也在怀想一段时光。 初冬的感觉,是慵懒的,是朴素的。携一抹暖阳,拾一片光阴,心里便被这份恬淡滋润着。冬,删繁就简,安静如斯。静下心来,翻看一本书,读三五十页,温一杯茶,将斑驳细碎的心事都藏匿在时光里。回想这一年,时光过得好快,风霜雨露与悲欢离合掺杂在一起,熏染了时光,温润了年华。一程山水,一种情怀。这对于落雪的等待,写满了期盼,写满了憧憬。 等一场落雪,是久别重逢,是心心念念。等一场落雪,是真情流露,是欣喜若狂。万物沉寂,冷风吹寒,于朝暮间突然有雪花从天空降落,柔柔的,软软糯糯的,一片片飞舞着。飘在山间,化成眉峰聚,飘在水中,化成眼波纹。飘在大地上,滋养万物,飘在人心里,温润如玉。这一场落雪,下进了人的心里。冬天的寒冷与凛冽,都揉进了素净的白雪里。在一片广袤天地中,静静与万物融合,每一寸肌肤都贴合着这份诗意。小雪时节,等一场落雪,便是最大的念想。 ——摘自网络文字20231120“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没有人能躲得开季节;无论你活得多么巧妙,也必将跟随时令流转。岁月的路口,轻轻抖落一季的风霜,与秋含笑道别,转个身,便遇见了冬天。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唯有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贯穿一生。黑暗中寻找光明,内心永远有一盏灯。因为我们知道,相同季节,总有些人,隔一帘风雨,陪自己走在路上。 初冬,心底的花开,芬芳一路。季节相约,心怀已装满收获,爱,是最重的行囊。相信,有阳光的地方,人心都是暖的。冬日,静水无澜也好,激情浪漫也好,不一定是最好的年纪,但一定有最好的心态。也许有遗憾,也许来不及,相信,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冬天里,季节的风,变得凌厉,一颗风尘心,却变得柔软。庄重的心,等待一场洁白的冬雪,期待与往年的自己重逢。同样的冬季,没有变;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季的心情,都变得不一样。时光易老,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越来越深情。 悄然而逝的岁月,总有一份美好或惆怅的情怀,系着飘摇的思绪。一片雪花,因了时光的晶莹,便撑起整个冬天的记忆。冬日的阳光,让日子温暖明亮,一缕缕斑斓的光打进心底,光阴,也便与自己亲和起来。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年深月久,四季变换,就会留下许多故事。生命的冬天,藏着倔强的坚持,也藏着暖暖的爱。 ——摘自网络文字20231120“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1610年10月,在利玛窦去世5个月后,他如愿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二里沟。那一天,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了葬礼,这是他生前求而未得的殊荣。利玛窦的墓前,立有一架他亲自监制的中国古代计时器——石晷。底座上刻了一段铭文:“美日寸影,忽尔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 徐光启听闻此讯,感慨万千。物换星移,亘古如此,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距离郑和船队远航两百年后,世界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变动,徐光启已经看到了。他先于这个时代走过了激荡起伏的精神之旅。43岁考取进士之前,徐光启是一个正统儒学培育下的文人,倾心科举,立志“学圣学贤”。他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最终位极人臣,但他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却都倾注在了朝堂之外。 与利玛窦的相遇,打开了徐光启放眼天下的视野。他想用《几何原本》来填补逻辑思维的不足,用科学与理性对抗迷茫。他认为“实学”是晚明的希望所在,而一切的根本在于“农”。他将中国历代的农学智慧,明朝先进的生产经验,以及西方科技融为一体,编撰了《农政全书》,还翻译了中国第一部介绍欧洲农田水利技术的专业著作《泰西水法》。 通过引进西方的知识和技术,徐光启开启了明末“西学东渐”的序幕。他主编了被称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的《崇祯历书》。他让中国人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一家独大。在天朝上国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广袤、璀璨的星空。过往的中国历史,沉淀在这无数的典籍之中,一代代人的智慧就这样传承下来,但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书写。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六集季风解说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