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2019-06-25    08'26''

主播: 和兑✨欣靓🌼

175 0

介绍: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当中的这个道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家,道家的源头就是老子,现在我们说诸子百家里呢,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我们现在说儒家是最大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儒家一家独大是从西汉年间开始,西汉年间的这个董仲舒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儒家,董仲舒向皇帝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被皇帝采纳,从此开始这个儒家基本上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是在汉武帝时期成名的,他把这个儒家推崇为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个官方的理论哲学,在董仲舒以前,其实儒家并不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这个思想流派,在董仲舒居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道家才是影响最大的。 孔子的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其实有很强的民本的思想,就是他甚至认为这个老百姓,比国王皇帝更重要,这是这个儒家的学说早期,他的民本主义的思想很重。特别是孟子,他认为这个民众观清,他认为统治阶级是是需要依靠人民的。 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在西汉的时候的改造了儒学,他提出了系统的新的理论,他的理论是以儒学为主,同时,他又把道家法家,阴阳家的这个思想吸纳进来,,又把一些五行术啊,阴阳术,这这这些宗教的一些东西纳入到了这个他的思想体系当中,所以董仲舒以后的儒学是被董仲舒改造的。而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这个官方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其实不是儒学,叫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黄是指的皇帝,是指的三皇五帝的皇帝,皇帝是传说当中的人物,距离现在有8000年,8000年很久以前的事儿,黄是指的皇帝,老呢,就是老子,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就是黄帝和老子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那么统治阶级要用的这个思想。 黄老之术并不是皇帝创立的。也不是老子创立的,而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这么一种统治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思想流派。这些人就是形成这个学说的这个理论体系的人,都是当时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也不是一个人创立的,这些人,上托黄帝和老子,就是说,他们认为这是黄帝和老子教训治国的方略。但是其实是并不是,黄老之术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把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治国的理念。黄老之学处主张郡主应该无为而治,郡主应该勤俭不和老百姓争利,所以,他有一个与民休息的一个主导思想。说白了就是尽量的不扰民,尽量的不给老百姓添乱,尽量的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或者叫安居耀业,他们要让老百姓能够发展,能够过上这种富足的生活或者是能够平安的生活,这个与民休息的这个思想。 黄老之术最盛的是在西汉之初,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的这个之治,大致天下就是靠的与民休息的思想,就是靠的这个黄老之学,汉景帝是汉武帝的父亲,董仲舒是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汉武帝当时是中国最强大的这个时期之一,但是,人们说这个文景之治就是汉朝最太平最富有,最好的时候其实是文景之治,是汉武帝他父亲,汉景帝和汉景帝他父亲汉文帝时期的那个天下大治。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文景之治是黄老之学,黄老之术指导下的天下大治。
上一期: 素语禅心
下一期: 《我从海上来》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