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周末两天,基本连门都没有出,也就是窝在家里写写文字,睡睡觉,打打游戏。倒也不是刻意的不出去,只是觉得不知道去找谁,去做什么。
想来有些惭愧,基本上主动联系的人少之又少。不知道是自己活得太酷,还是大家都活得很酷。
很多人越到最后,你就越懒得去联系,倒不是因为他曾经有愧于你或者是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而是单纯的觉得已经没有联系的必要了。
一门课程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人是高级的社会群居动物,我们的高级之处在于懂得自我选择,自我识别。但矛盾的是,人群居而生,生来害怕孤独
小时候一起在院子跳皮筋、滚铁环的小朋友,因为搬家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小学一起上下课的小伙伴因为不在一个初中也就不再有那种亲密无间了。
初中一起同吃一碗泡面,同睡一张床的好友,因为她一毕业步入了社会两人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也就分道扬镳了。
高中曾经为她辅导过功课的同桌,也因为大学有了各自的圈子,树立了不同的价值观而选择去遗忘。
很多人都已经渐行渐远,直到最后寻不到一点关于对方的蛛丝马迹。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成了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就算日后走在同一片区域,最多也只是点头示意,然后再挥手告别,那句“改日再约”,永远都不会被你提上行头,想来有些残忍又有些庆幸,庆幸那些应该一直在的朋友依然还在。
所以,在成长这条路上学会跟旧友告别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小时候一颗糖好像就能笼络一堆朋友,现在用一堆糖好像也交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不过似乎你也不屑用那一堆糖去取悦某某某。你有了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质量。
其实一份好的朋友之情和一份合适的恋人关系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刻意迎合,也不需要点头哈腰,相互将就又各自忙碌。
龙应台曾在写给她儿子的信中提到:“人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自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人就是一种善变的动物,目的一样时便会相约结伴而行,一旦遇到“拦路虎”便撒手离去,各自去找寻不同的捷径。
越长大我们会越孤单,但我们也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因为那种孤独不是白来的,它会给你自我沉淀的机会,让你敢于一个人去探索,学会自我否定又懂得自我鼓励。
女娲造人的时候给了我们两条腿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原地停留。要做那个登高山的人,就意味着要翻山越岭,要忍耐高处的寒冷,要学会挥手告别。
有时候想起来会有些许伤感,不过细细想来实属正常,因为分离是人之常情,陪伴才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
很多人或事,走一路,就丢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