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最美不过一抔黄土

兰州:最美不过一抔黄土

2017-07-18    08'00''

主播: 文小话

182 13

介绍:
  兰州不像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点也不拘谨;兰州不像是逼仄的行书,一点也不飘逸;兰州像是铿锵有力的草书,潇洒灵动;兰州像是柔中带刚的隶书,低调含蓄。兰州——一座最江湖的城市。 1、醉是那一缕风情   作为一名地道的兰州人,从未写过关于兰州的只言片语,脑海中的印象一直是破破的,旧旧的,她既没有南方都市的秀美灵动,也没有南方小镇的典雅文艺,可是兰州是需要细细品,慢慢游的地方。兰州是一座风情味十足的城市,但她却不是魅惑妖艳,有的只是朴实善良的老实躯体,到后来只会爱的无法自拔。   兰州的“兰”,在古代《诗经》里代表香气,这使得兰州这座江湖城市有了些许文艺典雅的气息。但在外地人眼中兰州仍是荒凉落魄的。曾听大学校友说起对兰州的第一印象,“火车站破破旧旧,街道坑坑窝窝,树木少得可怜,天空灰灰蒙蒙,估计麻雀也不想从这飞过吧,天哪,这是一个省会城市吗?”后来的后来,她告诉我不想离开兰州了,不仅仅是因为令人垂涎欲滴的兰州正宗牛肉面,更是因为兰州那独有的魅力。   兰州不大,可她却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没多少文化名人,可却创办了拥有全国销量第一及口碑盛好的文学杂志——《读者》;兰州没有多少大品牌大企业,但却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前驿站拥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平台。   也许,只有你坐上小驴车漫游丝绸古道,才会了解那一份风情;也许,只有你在深冬的早上蹲饭馆门口来一碗滚烫的牛大,你才会体会那一份风情;也许,只有你在落叶的秋日清晨独自漫步读者大道,你才会爱上那一份风情。 2、美是那一抹残阳   很多人描述西北几乎都会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但这只是诗人王维文人墨客才有的情怀,就像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写过“兰州印象”一篇,他说人们对西部有两种印象,一是过于反感忧愁,觉得那里不能生存;一是相信媒体夸大的西部开发报道,觉得很好。范先生觉得两种都不正确,但他说不想再去第二次。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到处是混乱的状态。鸦片,战争,贫困充斥着百姓的生活。   77年后,一切都变了。如今,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有一般大都市的特征。静卧于黄河之上的中山桥,是兰州的专属LOGO;俯瞰黄河的白塔山,是兰州的独特文化;何鄂的杰作黄河母亲像,是兰州的母亲胸怀;1987年全国首届城雕优秀奖,是兰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体现,是华夏文明最美的诠释。   有着驼铃声阵阵飘过的丝绸古道,那远是纸上不能满足的历史。想想那时张骞出使西域,一队队人马,一行行脚印,黄昏渐近,沙漠风起,一家家小客栈亮起了自家门前的马灯,为远来的客人沏茶喂马,想想这样的画面真美。   以前的老兰州人渡河都是用羊皮筏子作为渡河工具,据说那样的感觉刺激又爽气。外地同学都说,怪不得叫黄河,原来真的很黄,连郭沫若都写诗感叹:“黄河啊黄河,你怎么就这么黄”。   都说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而吃饭时必说的一句话往往是“师傅,辣子多些面多些,蒜苗子多些肉多些”,而老兰州豪气爽快的方言说出来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让人倍感亲切。   夕阳西下,河水汩汩,最美不过是那一抹残阳。 3、壮是那一抔黄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当李娜这一首《黄土高坡》流行于各大街街巷巷时,兰州作为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西北一隅的明珠,悲壮也不过如此吧。   兰州自1949年8月26日解放后发展才慢慢步入正轨,经历过金戈铁马的血泪岁月,所以才会有“金城”这样霸气的名字吧,“固若金汤”是当年霍去病大将军修筑抵御匈奴的城堡时的要求与决心,而这座一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城市承载下这雄浑的荒凉,这苍茫的荒凉。   就连兰州的夜景也美的那么苍凉,而热情好客的兰州人也有自己的夜饮文化——正宁路小吃街,这可是专业吃货的最佳选择,兰州招牌特色:灰豆子、酿皮子、羊肉串,热冬果,还有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提及的鸡蛋牛奶醪糟,一条街吃到底也花不了多少钱,就这样喝着啤酒唱着歌,一直到天亮。   就像驼铃声飘过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怀一样,兰州就像是健硕的北方大汉,爱上兰州,跟这样爽朗的人谈恋爱应该是很美的一件事。   影片《兰州1949》,讲的是以兰州为背景,兰州地下党与敌人周旋的故事,而在豆瓣影评中有人这样写道:仿佛站在地狱与天堂的分界,向左一步是满目疮痍,向右一步却是满心繁华。或许,这也就是兰州的魅力所在。 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你好, 兰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