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作者:杨以宽  朗诵:非凡

《启程》作者:杨以宽 朗诵:非凡

2017-06-16    18'41''

主播: 非凡🌹

33 1

介绍:
《启程》 作者:杨以宽 朗诵:非凡 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父母养育了五男一女六个孩子,我在弟兄中排行第三,父母习惯喊我小三。出生在70年代初的我,虽然没有经历和体会太多的艰辛生活,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每每父母不顺心时,总在我们儿女面前唠叨他们的艰难,也许是唠叨,也许是内心的发泄,也许是为了启发教育我们,赢得我们做子女的理解。我总是偷偷第躲在一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1991年的春节刚过,17岁的我,说什么我都不去上学了,即使我的学习成绩当时也很优秀,也许是和父母赌气,也许是对那种学习环境的厌倦(每天上学往返20公里,遇到下雨的天气在泥泞的小路上更是难行),我决定外出打工。怀着无助和对未来迷茫的心情,我和我的堂哥、堂嫂一起来到了南京市郊区的一个采石场干起了开山劈石的活儿,那段日子我和同去的老乡挤住在一个废弃厂房的地下室里。没有床我们就找来山草铺在地上,和工友们二人一组搭配着被褥睡在一起。没有自来水我们就去山边的小溪打水来吃。没有钱买油和菜,我们就去买来猪油炼油炒菜,没有肉我们吃的最多的是一元钱一个的猪肺。每次做饭,特别痛苦,那个低矮的地下室因为没有烟道,无法排出油烟,我们就猫着腰,顶着呛人的烟雾,边做饭,边流泪,后来我们总习惯叫我们的宿舍“落泪堂”。初春的南方,小雨总是没完没了第下着,湿滑的山体经常不能放炮开山,我们六、七个人就倦缩在简陋的地下室里,有的在说笑,有的看小说,有的打扑克,我习惯地拿起纸和笔胡乱地写画着自己的心情。 雨后的南方,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和舒爽,我便拿起砍刀,提上绳索,爬上山顶去砍柴,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品,每次我总能用我单薄的身体背回比自己身体还要重的山木和野草,一路哼着不着边际的小曲赶回我那临时的小屋。 那段时间,既有苦涩也有欢乐,苦涩的是身高虽然有172厘米,但体重只有52公斤,分组干活时,我和同村的几个老乡在一个采石组装载石料,一开始他们还适当地照顾我,也许是同工同筹的原因,渐渐的他们对我就不那么友好了。每次开山的炮响过之后,纷落的大石块跌落下来,小一点的石块我可以使足全身的力气搬上一米多高的翻斗车,大点的就要靠人抬,或抡大锤击碎后装载,我单薄的身体怎么都不能举起那对我来说很重的大锤。时间久了,分在同一个组的老乡就不愿意了,甚至还故意让我去用大锤砸石头,有时那些个大有力的工友还故意和我一起抬起与我体重不相适应的大石块,这时我总是内心非常的难过和痛苦,暗自发誓一定要挺住。后来,我选择了虽然工钱低点,但对我来说相对轻松点的活,下山去接石料。活虽是稍微轻松点,但是推小车接石料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碎石机上面下来的碎石就会塞仓。每当我忙不过的时候,和我一同接料的两位大爷就会主动过来帮我接料,这也许是我那段时间欢乐的原因吧。 也许是第一次出远门,我十分想家,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更多的是家乡的一草一木,还有那让我十分留恋的学校,这时的心总是隐隐作痛,委屈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未来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渺茫和无望,我想这就是我的人生开端吧,在我的内心总是不甘心这种现状,沮丧的心情也夹杂在其中。 转眼到了夏收的季节,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思乡念母之情,也许是想把内心的苦累和委屈向父母诉说,我决定回家帮助父母收割庄稼。在南京长途汽车站候车的时间,我跑到附近的商场,给母亲配戴一副眼镜,配镜时候技术人员询问我的母亲视力是多少度数,我竟然不知道,我就说你就按50岁人配戴吧,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觉得真的好笑。那个夜晚,我怀里揣着近半年打工挣来的600元钱,坐在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心里担心被别人偷去,吓得我一整夜没有敢合眼。 次日下午,我赶回了朝思暮想的家乡,见到父母的那一刻,我竟哭的是那么的伤心。 夏收刚结束,刚从秋种中解脱出来,老天又给了淮河岸边多苦多难的农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我们的家乡淮河干流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最高水位。受淹面积10万公顷,受灾人口61万人,安徽省有38个城市一度进水,全流域受灾耕地551.7万公顷,成灾401.6万公顷,受灾人口5423万人,死亡572人,倒塌房屋196万间。望着刚种下去的庄家全部被洪水淹没,我和家人的心情一下子低落下来,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和庄稼那是生命的希望啊。我于是又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继续着我的打工生活。 那年底,我收到家里的一封电报,内容只有“见报速回”四个简单的文字。于是背上自己简陋的行李赶回了家中。此时,正值冬季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