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211 包拯铁面无私

【上下五千年】 211 包拯铁面无私

2017-02-15    08'33''

主播: 情同初见的声音花园

101 1

介绍:
【情同初见的学习小札】 与我的荔枝电台第1661期同步分享学习。 包拯 (1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额头月牙印记什么来历? 包公刚出生时,被父亲遗弃,是大哥大嫂把他抱回了家,大嫂用奶水喂养他(好人哪)。包公长大了点后,大嫂把他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家里人,包公的父母才重新认子。小包公的大哥大嫂对他很好,可二哥二嫂却截然不同。他们想方设法想害死三弟包拯,原因很简单,他们怕包公和他们分家产。因为从古至今,在父母去世后家产要分给自己的子女。原来二哥二嫂能得到一半家产,现在有了小包公,就剩三分之一了(真够小农思想的)。因此,在父母有生之年,从长远考虑,二哥二嫂就要害死包公。 一天小包公在外边玩,二嫂看到了,就叫他,小包公并不知道二嫂要害他啊,就高高兴兴的跑过去了。问二嫂什么事。他二嫂指着一口枯井,说她有一个很贵重的簪子掉进了枯井里,希望小包公帮她拿上来。包公那时很小,很天真,看着二嫂问,这井这么深我怎么下去啊。二嫂就拿了根绳子系在包公腰间,把他顺了下去。小包公到底后,地下一片起黑,他就摸啊,摸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多新鲜,能有吗……)。他就拽绳子要上去,猛力一拽,一下子把绳子全拽了下来,还摔了一个跟头。包公急得哭了,一下蹦了起来,额头一下子磕到什么东西,很疼。因为井很深,他就捂着脑袋趴在地前爬,爬着爬着发现了亮光,原来这口枯井通到他们村边的小溪旁,由此小包公获救了。 后来小包公额头上的上长好了,就长成了一个月牙形,小包公皮肤黝黑,就显得很明显,由此有了包公的月牙。 关于包拯的歇后语与成语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 包拯升堂——尽管直说 包拯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拯升堂——前呼后拥;一呼百应 包拯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拯作风-----敢做敢当 包拯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铡陈世美--公事公办 1、明镜高悬 míng jìng gāo xuán 【解释】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2、铁面无私 tiě miàn wú sī 【解释】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