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话说:
An emoji says a thousand words.
一个emoji胜过千言万语。
Emoji表情以拟人化的生动形象,超越国籍和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表情。其中,“笑中带泪”的表情更是在去年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很多人相信,这套表情是货真价实的“世界语”,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谁看谁知道。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大家好,这里是特别推荐,我是李菁,本期节目就围绕emoji,和大家聊一聊大热的emoji是否会成为全球性文字。
1982年9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教授写下了第一个笑脸“:- )”,当时它被写在学校bbs上,用来告诉人们哪些帖子是笑话,而哪些不是——这就是符号表情最早的起源。
而现在的emoji起源于1995年的日本。Emoji 的含义是“絵(e =图片)文(mo =写)字(ji=字符)”。“那时我们觉得,如果能拥有像emoji表情符号之类的东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让人在打字时,做到如同面对面的交流。”设计师栗田说。
如今,Emoji们正在占领世界。来自美国媒体的数据,超过74%的美国人在线上交流时常常使用emoji,或表情贴图,或颜文字。每天他们平均使用的上述表情的数字为96个。每天,全球有超过60亿个表情符号在移动端社交app上飞着。emoji百科也已经被建立起来,类似维基百科,“Emoji给我们发送的消息增添了人性。”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这样说。
Instagram是emoji使用的重地。超过50%的Instagram上的留言包含emoji。以下是Instagram上使用最多的10个emoji:
一个更新的基于twitter的研究则显示:
“爱心”是使用最多的表情,
其次是“笑哭”(Joy),3
然后是出乎意料的“不高兴”(Unamused),
第四名则是“很放松”(Relexed)。
排名第一的爱心icon绝对是emoji界的明星。全球语言监测(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第15届英语使用报告,将心形emoji选为 2014 年度单词。这个小小的心形符号每天被使用的频率超过1亿次。这是此项全球语言监测调查15年来第一次将“年度词汇”的荣誉颁给了一个符号。
不过emoji并不仅仅被在社交网络上使用,如今它已经进入严肃书面语言的领域。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国情咨文的时候,英国著名媒体the Guardian在 Twitter上开通了@emojibama 的账号,将国情咨文翻译成了 emoji(绝大部分,其中还是包含了一些英文单词)。
CNN已经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别制作了选举emotion,以方便大众谈论。以下是各位总统候选人:
商业世界的营销策略也少不了emoji,汉堡王、宜家等商家都制作了自己的emoji。用户们很喜欢使用它们,也不太会觉得他们是广告。
(二)
Emoji正在改变我们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随着emoji从2011年起的广为流行,它已经逐步取代了过去红极一时的网络词语,比如lol,lmao(laugh my ass off)等。和这些词语不同,虽然我们在聊天中使用Emoji和颜文字,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在识别他们时,是把他们当作非语言性信息来处理的——这意味着,我们把它们当作情绪交流来解读,和解读表情、语气、手势、身体姿势一样,并不像阅读文字和倾听语言。
非语言性文字对于交流中双方能否准确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曾发现,两人面对面对话时,70%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23%是通过语调传达,仅有7%是通过文本传递的。用键盘实现非语言性交流,是emoji给人类带来的重大突破。Emoji在文字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就像打电话时的语气,以及面对面交流时的手势一样。
目前,针对emoji的研究还比较少,但针对颜文字,有一些研究可以旁证上述结论。有研究者曾经让两组各12位被试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被试只能通过电脑打字互相沟通,其中一组被允许使用颜文字,另一组则被禁止。结果显示,被允许使用颜文字的组员们比起另一组要更加享受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此外,尽管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察觉,但人类在和彼此对话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情绪。这种情绪传染是我们表达共情和建立关系的很大组成部分。然而在线上交流时,我们却错过了情绪和共情的关键元素——直到emoji出现。
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一个微笑的emoji时,我们大脑中被激活的部分和看到真正的笑脸是一样的。甚至,如果我们当时的情绪和看见的emoji不一样,我们还会根据看到的emoji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有学者认为,那些比较容易随着emoji调节表情的人,有着更高的共情能力。
而最有趣的是,这种能力并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这是在最近几年,我们的大脑随着颜文字和emoji的出现逐渐发展出来的——仔细回想,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好像不太能看懂颜文字,在学习后才逐渐掌握。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大脑活动模式。
此外,emoji对这个时代的我们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根据Kelly和Watts的研究,人们在发送emoji时,有时只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emoji与其说是被单纯看作传递情感的载体,不如说emoji承担了一种新功能,人们可以借此低成本地维持基本的谈话关系:
当不愿思考如何遣词合适;对对方的话题没兴趣或不认同,又不愿花太多精力阐释自己所想;
上一轮对话时分心了,无意询问,希望直接继续;作为不专注的补偿,人们下意识地会用一个夸大的表情符号来掩饰。
发送一个简单的笑脸,有时也是告知对方:“我已经收到你的信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回复你。”
这样的表达似乎要比完全不回复的沉默好得多,毕竟后者因为缺乏形式上的回应,往往会使对方有被忽视的不舒适感。社交网络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超负载的朋友圈世界里,我们的“熟人关系”史无前例得多。我们日渐感到,自己有限的精力无法维持这样庞大的谈话关系网络,这时,emoji应运而生。
人们还使用 emoji 来做了其他事情,比如提高人们对边缘群体的认识,并帮助增进沟通。比如,统一码联盟(Unicode)为emoji加入了不同肤色的“我爱你”手语,最新版的emoji中,同一表情有着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版本。支持者认为,不同肤色的手语有利于失聪人群进行沟通,也有利于失聪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沟通。
瑞典的非盈利组织BRIS认为,emoji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与问题儿童进行沟通,包括那些遭受虐待的儿童。 BRIS 旗下的一个手机app开发了几个emoji,比如被殴打后的熊猫眼、用粗言秽语恶意中伤、想自杀,还有别的一些有害情景等。BRIS告诉新闻机构PBS,使用这些表情的原因是想帮助受害者更好传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帮助他们描述痛苦的回忆。这些emoji 还能帮助孩子们打破语言障碍,表达自我。
《创世记》记载了巴别塔的故事:曾经,全世界的人们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他们决定一起建造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对此感到恐惧。为了阻止人类通天的计划,上帝让我们学会了说不同的语言,使我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的计划因此失败,人类也自此各自为营,四散东西。Emoji,则可能成为第一种能够为全人类理解的语言。
我在Instagram上有几位来自中东的朋友,他们不懂英文我也不懂阿拉伯语,emoji一直是我们几年里互相沟通的唯一方式。英国著名媒体the Guardian在用emoji翻译了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后,曾这样说:“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能统一意见的,可能也就只有 emoji 了。”Emoji虽小,它所带来的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却是人类最高的力量之所在。而这才是我们正在参与的语言革命的真正内涵。
不同的手机平台,千变万化的Emoji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你发送给朋友的Emoji表情,在他的手机上显示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这个原理其实和我们电脑上字体不同导致字母显示效果不同一个意思。Emoji表情与正常的字母ABC一样,在显示时需要匹配一个字体。聪明的商人们为了向用户争宠,给不同的手机系统设计了不同的字体。因为每个手机系统所使用的Emoji字体不一样,所以同一个Emoji表情在不同的手机平台上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了。据emojipedia网站统计,至少有17种平台拥有自己的“Emoji字体”。
比如老司机王先生,用他的土豪金iPhone 6 Plus,向妹子们发出了“约吗:跳舞”。(我真是风度翩翩的绅士啊)
结果妹子A在三星手机上显示的却是“约吗:我是小孩”。(大爷,这是您孙子吗?)
而妹子B在原生安卓系统的手机上显示的却是“约吗:勾引”。(什么鬼,负分滚粗)
正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三年级的博士生,汉娜•米勒(Hannah Miller),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实验室发表的一篇论文所提到的:
人们之所以对一个表情符号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很大程度在于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手机平台上的显示效果有着极大的差异。
当一个Google Nexus手机用户发送 “龇牙笑脸”这个表情给用iPhone的朋友,iPhone用户真正看到的却是带有少许尴尬和不满的表情。因此,下面的场景中,双方的误解是显而易见的:
就算面对同样的表情,人们的感受也是天差地别
在上表中排名靠前的几个表情中,我们果然发现了“双手合十”这个表情。
在过往多次悲剧性的公共事件后,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曾因这个表情刷屏而引发讨论。大家都习惯用“双手合十”的表情表达自己对事件的关切和祈祷。发生天灾时,我们 一下;遇到人祸时,我们 一下;偶尔有些吉凶难测的状况,我们再 一下。一部分外国友人看到这么多,感到十分的困惑。在他们眼里,这就是high five的意思。于是,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他们觉得中国人都在“庆祝”。
虽然后来证实也不是全部的老外都觉得这个表情是表示high five,但可见同一个表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带来的情感感受差别确实也不小。
对同一个表情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的“代沟”
微笑表情是一个令90后,00后,以及大部分80后略感不适的表情。它早已从单纯的“微笑”,变成了“呵呵”或者“慢走不送”的代名词。
小鲜肉们是这样看待它的:
这个表情特别好用,只要这个表情一打出来,就感觉自己充满了智慧,还特别冷峻,但又不失仪态,甚至还显得挺礼貌,但是话中带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