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空间与历史·历史学与人类学

【沙龙】空间与历史·历史学与人类学

2015-09-06    35'05''

主播: 东方历史评论

290 34

介绍:
提问1: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精彩的报告,我有一个简单的评论和一个问题。方主编说请理工科人来,但理工科打游戏去了,但我觉得还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空间与历史。三位老师都是做历史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讲空间已经具体了,跟建筑学家、城市规划的人相比还是抽象的,所以真是应该有一些研究建筑的人、研究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人,是非常好的新史学的路数。所以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方向。这是我简单的评论。 我的问题,赵世瑜是学历史学出身的,王老师是人类学,杨老师是历史学,今天讨论的主题跟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相关,他们三个学科背景不一样,最近还流行什么范儿,说杨老师有法国范儿,王老师有定英国范儿,赵世瑜老师跟您多次提到的刘志伟老师比较接近,是本土范儿,我特别想用这个机会,三位老师能不能跟我们讲讲您怎么理解人类学跟历史学之间的关系?谢谢。 赵世瑜:首先我非常自豪。说王铭铭是英国范儿是对的,他在英国留学,而且经常抽烟斗,知道英国的烟丝是那种最好。但说念群老师是法国范儿我不知道。 杨念群:具体的表述是“很法国”,大体上说法国有点象中国的“江南”,德国象中国北方,我又写了本江南的书,所以说我写的东西有法国味儿。 赵世瑜:你说空间历史请建筑学人,这可能不怪主持人,但我确实看到很多建筑学人写的文章,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做得非常不错,因为他们那个空间很具体、很实在,做的研究很扎实。他们有时候从建筑的景观中推导出很多我们发现不了的历史过程,很受启发,这没错。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长篇大论地讨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当时历史学家专门写过文章,就叫"历史学与人类学",还有台湾的学者林开世也讨论过。对于我个人来讲,或者对于我这群做区域史研究的人,从历史学家那儿学到什么东西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我想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和传统历史学最不同的地方。我们受到的训练是在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但特别不一样的是,一开始问题的提出和我们反思文献前,我们是跑到一个地方。我不知道和王铭铭历史人类学的概念有没有共通的东西,但基本上概括成是一种逆推顺述式的研究,就是一开始就站在今天的立场上。不像过去历史学家一下跳到先秦。我们这些人先去地方看地貌、自然景观,跟当地老百姓聊天,包括收集文献,体验现场的历史感,在今天保存下来的历史现场感。我们去看传承到今天还存在的东西,当然还有历史上有过的、在现在还存在的东西、没有间断的东西,它们究竟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因了什么而传下来的,哪些东西因了什么还没有传下来。从这里开始起步,然后倒推回去,找到这些东西的起点。今天留下来这些历史遗存,活生生的也好,死气沉沉的也好,从它们发生到现在究竟是怎样的过程。我们发现这个东西的源头可能是元代,也可能是明朝、元朝中期甚至是宋朝,在今天出现的东西是从某个历史节点留到今天的,再以那个结点为起点,向后叙述。。 杨念群:我非常同意赵老师的有关逆推法的概括,因为历史学一般都是追到什么时间段终止,比如说面对当代问题历史学家就不便发言了。逆推法把现当代活着的现象倒推回去观察其历史源流,会有助于历史研究者校正自己研究的偏差。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历史学长期以来受社会学影响比较大,基本上是一个社会结构分析法。我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其实马克思在西方被认为是社会学家,马克思是三大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历史用的是结构分析法,比如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及五种社会形态的框架分析历史,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达两千多年,对这个论断大家后来都不承认,那为什么这个错误的分析会成为一种常识没有被反驳?除了政治高压的原因之外,是因为社会学往往把封建社会作为历史结构演变的一个阶段进行分析。这背后有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起作用,这个基本原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了文化变化。正是因为过于迷信这个联动公式,80年代的历史学解释在面临现实困境时遭遇了巨大挑战。如果按照经济决定文化的公式顺推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准肯定会大幅度地有所提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所谓的封建迷信的东西,随着经济的开放、商业的发展会统统烟消云散。可是这个公式推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推不下去了。因为南方地区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经济发达的地区恰恰出现了宗族复兴和求神拜庙现象的大规模复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学首先是在华南地区和福建地区出现?是因为福建地区和华南地区出现了大量宗族复兴和修复神庙的现象,好象越有钱迷信得越厉害,常常几百万投在拜神修庙上,修宗祠搞宗谱的活动也是遍地开花。原来估计的情况是,教育生活水平越提高,文化自然会越来越现代化,被认定为封建糟粕的拜神修庙活动自然会消失,但华南、福建地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所以那个时候历史学家面临着非常大的困惑,整个经济和文化的联动认知习惯受到致命打击,人类学者这时就站出来了。他们提示说,经济发达与文化运作之间不一定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文化本身在一个地方有自足的生命力,通过自己的影响反过来制约着现有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制约不是当代问题,而是历史传承的问题,不是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是通过长期历史积淀才得以形成的。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被认识到?是因为当代的现实因素压抑住了传统的复苏要求,经济改革反而把这种压抑唤醒了,经过改造变成了合理的生活资源。这给历史学提供非常大的震撼性启发,意识到了如果不加改变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如果连当代民众的宗教复苏和家庭复兴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历史学就没有什么说服力,历史学者就会完全变成书呆子,关起门来象宅南宅女做学问。 赵世瑜老师关于技术的问题更加复杂,比如田野调查,通过文本,还有一些其他的亲身体验参与式的观察,那个更加复杂,因为是所谓的田野跟民族志的技术问题,在此不多谈了。 王铭铭:我偶然写过两篇跟这个相关的文章,一篇是《人类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学?》,一篇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人类学》。传统上来,历史学和人类学有分工,历史学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文化或者认定社会。历史人类学是什么?是研究两种相互补充的东西,第一是作为文化的历史,第二是作为历史的文化,这个有点玩词藻,但内涵很深。什么叫文化的历史?不仅关注历史作为过程的历史,还关注今天在我们社会中起观念上作用的历史,因此我的那个叫做历史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学,事实上是想说历史和文化之间不分,也就是历史和文化是相通的,传统史学家往往不能承认他们看到的历史是他思想的一个部分。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个历史过程,所以作为历史的文化很值得研究。 很多人类学家以为自己看到的风俗习惯、实践的方法、生活方式、很多器具、制度、传说,有的是代代相传,有的中间有一些变化,就说那就是代表一些文化,背后有历流变的考证,我认为这是西方人类学最大的没有办法。我看到泉州的风俗习惯,但记载风俗习惯的人不是我,而是历史上很早的一个人写的,跟作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需要考证。西方人类学家根本不看这个,所以作为过程的文化,西方人类学做得不好。我很好的一位朋友试图把这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整个形成过程不受重视,不重视起源问题,19世纪有人写起源,今天人类学研究反对这个。 我想我说这个东西,跟两位老师是相通的,总的来说历史学或者人类学,应该同时研究客观历史和主观历史,有些历史比较客观,通过我们的研究,知道过程是什么样的,结构化是什么样的。主观历史是我们不能否定所有的历史都有偏见,因为是人写的历史。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念群讲的福建,现在福建最值得研究的是兴族谱,写族谱的人必须有特殊的穿戴,被人照顾得很皇上似的,穿衣服的颜色不一样,点香,只有通灵的时候,你说的才有效,古代的历史传有道德的担当。现在的历史就讲客观过程,这个东西贻害无穷,因为所有自以为是客观的历史有最大的欺骗性,说自己是知道知识真理的人,那个人必然是邪教,知识和迷信是两种,知识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邪教才说历史一定怎么样,这种人不要相信,我们要看透历史的两个方面。 杨念群:我补充两句,我们后来对人类学感到特别亲切是因为它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实践,显得十分可爱,80年代历史学曾经有一段倾向于搞计量历史学,是用社会学、经济学的统计方法,搞问卷调查,全是冷冰冰的问答,给你钱你答题,然后看着你划勾,很不可爱。人类学的田野方式就很可爱直接,我们可以勾肩搭背到底下去转悠,看这个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