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
bao yi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比浅浮雕更浅,雕线更薄,也更重意境。即“层薄而富有画意”,故称薄意,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具有欣赏价值。
薄意雕之“薄”
bao yi
从字面上理解是雕刻层“薄“的意思,但它还应该包括“相石审石”、“巧色利用”及对瑕疵的处理等技法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处理好了,作品才能“薄”。
薄意之所以“薄”,是因为用来雕刻的石材都十分珍贵,人们不忍大肆雕琢,于是只在其表面雕琢。薄意雕技法自清末林清卿首创之后,就注重将画意融合在雕技当中,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
一般作薄意雕的玉雕师都要拜师学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并掌握中国绘画的原理和方法,将它运用到薄意雕刻中去。
但薄意雕刻不比绘画,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薄意雕要以石作纸、以刀代笔,尤其是对石材的处理。面对这些问题,薄意雕的玉雕师都要能依据石材的材形、色泽、纹理来进行巧妙构思,审石度势,出其奇而制胜,力创佳作。
薄意雕之“意”
bao yi
薄意雕作品十分重视“意”的表现。一件好的薄意雕作品,“薄”是基础,“意”才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历代擅长薄意雕刻的前辈也都重视“意”的表现。
薄意之“意”主要是指作品的意境,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因此在创作山水、田园类的薄意作品时,注重画面的疏朗有致,多以简练的刀法将画面的主体形象表现出来,剩余部分往往不多加修饰,以给人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