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这对翡翠如意带勾相信不少翠友是有印象的。
就是这对翡翠如意带勾,在苏富比拍卖上竟然拍出3246万的高价。
当时曾经在翡翠圈里引起了轰动。没想到最近一段时间,这对如意带勾在一个私人博物馆里再次现身了。
果不其然,再次引起轰动。
很多翠友在后台问我这个如意带勾与它们平常在市场上遇到的翡翠如意毫无相似之处,也没有见过这种类似的雕刻题材。
那这个如意带勾究竟有什么名头呢?
其实,这对翡翠如意带勾属于仿古雕刻,这种雕刻仔细一些在市场上还是可以找到的。
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小众化。
但是,在古代,这种如意却是必不可少大众玉石饰品。
这种长型如意最早出自汉代,虽说“玉必有意,意比吉祥”,但是这种长型如意还真就不是这样。
这种如意属于实用型的物件,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不求人”,明白了吧!就是痒痒挠。
汉乃至魏晋时期,那时候的衣服多是宽衣大袍,衣带飘飘,潇洒是潇洒了,就是热呀!
这人呢,一热就浑身发痒,所以就就要有一件既能瘙痒,又不影响文人气质的物件,长柄玉如意应运而生。
到了唐朝,出现了变化,这种长型如意出现了变化,纹路也变成象征吉祥的灵芝纹,卷云纹,心形纹。
并开始采用金玉工艺,造型上也更加完美。
接着,这种如意逐渐演变成各个层级身份的象征。
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这种长柄如意的祝福寓意达到顶峰。
清代凡宫廷大事,包括新皇登基、大婚,臣子必送“如意”以表祝贺;包括和其他国家往来,也必赠“如意”,以表两国交好,世代不为敌。
而且这种长柄翡翠如意还有了一个特定的作用:选后。
相信翠友们都看过很多后宫电视剧。
《如懿传》里面应该就有这样的镜头,盘子里放着一柄如意,两个荷包。如果想要立谁为后,就把如意递给她,如果是选贵妃就把荷包给她。
这个传统应该是来自于慈禧和光绪帝。
同治皇帝早逝,光绪帝是慈禧的侄子,当时已经身为太后的慈禧,当然不愿意光绪帝太早成家立业,而让自己大权旁落。
为了能够不让光绪帝脱离她的控制,慈禧就把心思动到了皇后人选上。
光绪选后这天,慈禧坐在体和殿正座上,光绪皇帝侍立一旁,备选的五位少女被太监引进体和殿中。
站在最前面的,就是慈禧最喜欢的,也是自己的侄女——21岁的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家族势力庞大,是光绪帝的表姐,但她长得不好看,颧骨高,脸又长,光绪帝不喜欢她。
慈禧面前的长桌上摆放着一柄翡翠如意,还有两个荷包。
慈禧说道:“皇帝看中哪个,想让她做皇后,就把如意授给谁,皇帝想让谁做贵妃,就把荷包给谁。”
光绪帝不敢自己做主选皇后,连连推辞。
慈禧说道:“皇帝还是自己做主,选择自己心仪的女子吧。”
光绪皇帝着如意,上前两步,看了看这五位女子,刚要把如意递给其中一位的时候,却听见慈禧在后面轻轻咳了一声,光绪回过身来,看见慈禧暗示他将如意授给站在第一位的女子。
慈禧说让皇帝自己选只不过是做做样子。光绪只能将如意递给了慈禧的侄女,也就是未来的隆裕皇后。
皇后的人选听从了太后的旨意,光绪想着贵妃的人选可以自己做决定了。
但是慈禧看出了光绪心仪的是另一位女子,担心她以后会与隆裕争宠,便示意将荷包递给另外两位姑娘,结束了这场选秀。
在光绪帝的婚姻里,如意背离了如意的寓意,贵为皇帝的他也不过是慈禧的傀儡,甚至连婚姻都不能自主。
那么光绪帝的结局可想而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为了抗衡慈禧,实行“戊戌变法”,但被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杀害。
此后,光绪被慈禧软禁于瀛台整整十年。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砒霜中毒而死,享年38岁,死后被葬于清西陵的崇陵,结束了其悲剧的一生。
从古至今如意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都寄托了我们国人“万事如意”的美好寄托。
时至今日,这种长柄如意逐渐被新款如意所代替,但是它所寓意的和睦、平安、吉祥却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