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思考:地球一小时,责任之外当遵循的思维观念

颠覆思考:地球一小时,责任之外当遵循的思维观念

2024-03-29    11'27''

主播: 音飨宴工作室

268 2

介绍:
在本期节目播出的转天,是2024年3月30日,也是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在我们即将告别三月、迎来人间四月天的同时,我们还迎来了一个以公益环保为主题的节日:“地球一小时”。作为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地球一小时”一般会设定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八点半,活动时长一个小时。具体操作是在节日当晚,需要我们在活动时间内,也就是晚上的20:30~21:30,熄灭家里的灯,或者关上不必要的耗电品,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这个节日活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设立的,是该组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为了响应这项倡议,我国很多城市早在上周就已经开展了相关主题活动。节日活动设立的宗旨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是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持。或许一个人关一个小时灯,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积极影响,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几百几千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对整个地球来说也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无数个人共同行动,就能为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做出极大贡献。 不仅如此,如果能够通过这项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许许多多名不见经传的平凡英雄在默默地为公益事业而努力,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公益、加入公益,那么本项活动,无论其物理实际意义如何,我们都可以认为它成功地起到了公益的价值。 其实平时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刷到类似的视频或文章宣传环保任务有多么多么迫在眉睫,刷到热带雨林的面积越来越小;刷到从前生龙活虎的生物面临灭绝;刷到北极熊在海水中不断地游来游去、没办法停歇,因为北极的冰川随着全球变暖逐渐融化,北极熊的落脚点越来越少,只能不断地游在水里,寻找新的落脚点。视频结尾,我们听到解说人的设想:等它有一天再也游不动了,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北极熊了。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我们无比心痛内疚,觉得是自己害得全球变暖、导致他们无家可归。当然,真要论起来,我们并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 我还记得很久以前,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西方媒体发出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批驳我们国家的空气、雾霾、污染,说我们的天是灰色的,人正常呼吸都会导致过敏和肺病。说实话,为了符合工业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这种状态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既然得益于这些年迅速发展的交通、住进了千万间拔地而起的广厦、享受到了国家工业实力增强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便利,就应当共同承担这些便利背后的成本。因而面对西方的攻讦,我们没有给予直接的反驳,相反,为了办好北京奥运会,也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沉默地拿出了实际行动。且不谈当时国家政策、机构和企业做出的种种壮士扼腕的举动,我们每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下意识地在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希望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地上的绿色更多一点,天上的蓝色更多一点。我还记得当时,无论老幼,大家都非常自觉地规训着行为思想,不计较个人得失,铆足劲希望为国家争口气。那个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韧性,我们坚信,直到今天也坚信,未来我们仍然会坚信,让自己的家园绿意盎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有意思的是,近期,关于对待环保的态度,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可能有一些消极,但我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简单概述来说,就是:如果财富不能平摊,那么对人类共同犯下的罪恶所负的责任,就不应该平摊。这个观点在经济社会概念层面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已然成功地指导着我们的行动,但从心理道德层面来谈,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或者哪怕意识到了,也常常因为自身的正义感而逐渐淡忘。这句话我没有聊清楚,下面来说具体一些。 在我国的一些学校因为经费有限,教室里连电风扇都还没安装上的时候,但地球的另一处,卡塔尔的露天空调时刻运转,无论路上是否有行人。更远处,地球的另一端,卡戴珊在家里设立了步入式冰箱,水龙头常年开着,一个月用了870吨水,相当于我们国家一线城市的一个人在正常生活、没有刻意节约的情况下,一个月用水量的290倍。 或者我们抛开国别来谈,一架私人飞机的碳排放量远超过一个城市的碳排放标准,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年用水量可供百万人一年的正常生活。余华老师曾评论:有钱人太多,钱来得太容易,跑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购物,而大多数人挣钱太难,夫妻拼了命的工作,却连养孩子都难,还要靠父母接济。更可怕的是观念差异,部分人已经站在了欧美同样的水平线上,关注环保动物和空气,而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农业和工业时代初期,用健康去交换每天生活的必须。我们只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四百年的路,用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可是我们发现社会中的差距依然有四百年,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 那我们还要继续坚持环保低碳的行为吗?当然要,毕竟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绿色建设多做一些贡献,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己更是这项行动的直接受益人。不仅如此,节约资源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当我们看到水龙头开着,仿佛是基因里自带的动作,下意识就要把它立刻关掉;饭一定要每一粒米都吃完,不能浪费一点,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少孩子根本吃不上这样一口白净的米饭;纸张一定要写完,凭白撕掉一张白纸会发自内心地心疼,因为我们不自觉就会去想,这样一张白净的纸是由多少树木、多少人力工艺换来的。这是我们五千年沿袭下来的好规矩,自然丢不得。所以今天,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当首先明确一个观点是,当我们做出环保行为时,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自己能够过得更好,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过得更好,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没有这么做,就放弃为自己营造更美丽的生活而努力。 但在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辩证得看待这个问题。环保是我们的责任,却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负累。我们为维护更美丽的地球努力,是我们自身生发出的美好愿望在指导着我们积极向上的行动,这种愿望和行动永远不应该被环保的概念反过来绑架,更不应该陷入披着绿色外衣的舆论和道德陷阱。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对自己家园的守护,我们仍然会心疼没有冰川可以落脚的北极熊,所以我们会继续为了促进绿色低碳、减缓全球变暖而不懈努力,但这些努力都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观念的前提下:更应当为环境恶化而感到愧疚的,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