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人生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里都曾遇到过的情形。在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生活磨砺之后,人到中年的我们,回过头来再者回味这人生的四大喜时,竟然觉得有些波澜不惊,甚感平常。
是时过境迁淡忘了当时的情境,还是生活的忙碌让自己有些麻木?抑或是这意味着我们真正的成熟了。就如余秋雨所言:“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人到中年,我们似乎突然一下把一切都看开了,看淡了。
生活里有很多的人都在感叹:生活总在和我们开玩笑,上帝总在戏弄着芸芸众生。因为现实让他们一次次遇到的久旱逢甘霖-----可能只是一滴,他乡遇故知------可能是个债主,洞房花烛夜------可能是隔壁的邻居,金榜提名时------可能是别人的重名。
尽管有太多的人生悲情和无奈折磨着我们,但这也并非就意味着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上帝总是那么的无情。从因果关系上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的必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从来少伟男”……有太多的哲理、太多的事例让我们相信,人生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冲动的惩罚之后才能沉淀下足够的韧性和厚重,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城府和意志,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成败之后才能看淡得失和名利。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人生,永远是一枚青涩的果子。这其实是一种幸运。我们有充足的理由高悬于枝头,在天地之间,展示自己。一切不要太在意。纵然卑微如涧边之草,纵然崇高如峰间之松,流水行云,都是匆匆一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应该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吧,许多人终生都在追求却难以达到。因为一回到现实中,人们又都有太多的放不下、想不开、忘不了。于是就会象寒号鸟一样,得过且过,终生都在矛盾中纠结。
人生之无奈,也就在于我们永远不能企及自己梦想中的最高境界。既然我们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升上天空,那倒不如深情的低下头,挥去天边诱人的彩霞,去热恋我们脚下的这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摊开的手掌,同时落满了阳光与风雪。我们原本就凭借鲜花与荆棘,凭借果园与荒漠,划定了人生的坐标,把握了生存的方向。
学会走路,学会爱恨,学会在心灵流血的时候,打起精神。我们必须从从容容。在不尽的旅程中,用足音与这个世界交谈;在风雪的荒凉处,用热血温暖自己;在阴郁的日子里,举双手迎接阳光。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可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可事事尽心;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善用今日;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改变道路,但可改变方向;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可改变态度——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养成让自己愉快每一天的习惯,要活得充实。
禅宗大师弘忍曾让神秀和慧能两个弟子写偈语做比较,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神秀和慧能所写的何尝不是两种人生的态度,前者可理解成我们年幼及青年时师长们教育要求我们的标准,后者则可理解为中年以后我们的淡泊人生。
行文至此,想到了苏轼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那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淡定从容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让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走过山,走过水,我们不过是借此走过短暂的生命;望着天,望着地,我们不过是借此定位渺小的自己。“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当是人生的最好心态,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才是人生最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