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我许愿想要得到什么,那我最后一定是得不到的。我想要一辆四驱车,没有。想吃一顿北京烤鸭,没有。想跟爸妈去到哪里玩一玩,没有。
就跟电影《麦兜》里面一样:没有鱼丸,那来一碗粗面咯。粗面也没有,那来一碗鱼丸咯。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有鱼丸、没有粗面。
总之我一开始心心念念,最后肯定就得不到。
我猜有不少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好像有什么在跟自己作对。后来知道了,这个不叫作为,原来本来就是这样的。就像辛弃疾词里的这句: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其实这句最早出自《晋书·羊祜传》。其实说的是选择困难症,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
说这个世界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你做事还怕什么呢?错了又怎么样,不如意的事本来就这么多,当断则断,不要纠结了。
但是到辛弃疾这里,这句话的味道就变了。
辛弃疾的不如意,都知道。
如果听过一些辛弃疾的故事,很难不被他的前半生吓到,他虽然是个宋国人,但是从小在金人的领地里长大,那时候正是南宋迁往北宋的遗产。他自小受爷爷影响,身在曹营心在汉,立志报国,钻研兵法、练武术、读文书,文武双全而且还是个将才。
然后就在他21岁的时候,觉得时机到了,就带着2000名弟兄起义造反。最广为流传的是一次,队伍里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了义军的带头大哥,投奔了金人,以此作为投名状。当时正好辛弃疾不在。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辛弃疾冲冠一怒,“还有这种无耻之人?”一声长喝快马回了山东。
接着夜里他直接带着50个勇士,闯了5万兵马的金军大营,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把正在逍遥的叛徒张安国直接捆走,押解回南宋朝廷,交给皇帝正法。
听起来实在是太玄幻了,那时候的人也是这么觉得,所以辛弃疾少年英雄,一战封神。声名在外,金人都畏惧三分。
但是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辛弃疾的前半生为了北伐做了无数准备,却被一直拖着,始终没有被朝廷回应,最后自己也老了,只剩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少年人的如意,最后都成了不如意。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慢慢的又多了些意味。
本来世事就难以如意,今天这样,尽人事听天命,还能如何呢?算是一种自我排解。
但至少,这句话里还是有着不少积极的观点的,做到力所能及的,至少不纠结对吧。
《贺新郎 · 用前韵再赋》
宋·辛弃疾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