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里来了一位“贵客”:我那个调皮的小侄子又来找我了。因为他才六七岁,大人又临时有事,所以,就由我陪着他玩了半天。
小调皮鬼总也闲不住,看动画、玩拼图,一会要和我猜谜语,一会又要一展歌喉,可把我忙坏了。好不容易这位小爷玩累了,想睡午觉,又缠着我给他讲故事。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上次给他讲故事就费了我好一番功夫,这次又要给他讲什么呢?想了一个又一个,他都听过,最后,没想到“灰姑娘”的故事,他居然没听过。幸好,还能记得个大概,我就半回忆半现编地讲着,一直到把他哄睡着。
看到他睡着的样子,深感当父母的不容易,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说起“灰姑娘”,想必你小时候也听过。不过,你知道吗?最经典的“灰姑娘”版本,最早并不是出自《格林童话》,而是来自于法国作家夏尔·佩罗。他在1697年出版了一本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其中就收录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果你已经不大记得了,那跟着我重温一下吧。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有一位叫辛德瑞拉的姑娘,因为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变得衣衫褴褛、灰头土脸,所以被叫作“灰姑娘”。
有一次,王子举行宴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参加。但“灰姑娘”的继母和姐姐却不许她参加。这时,有位仙女给她施了魔法,让她穿上漂亮的衣服和水晶鞋赴宴。一到晚会上,王子就被她迷住了。但是,因为魔法会在午夜12点后失效,“灰姑娘”只能匆匆离开。
后来,王子凭借着她丢失的一只水晶鞋找到了“灰姑娘”,两人终成眷属,狠心的继母也受到了惩罚。
“灰姑娘”的故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能流传这么久,是因为它几乎集中了童话故事所有的典型元素:受难的好人、一次奇遇、神秘力量的帮助、苦尽甘来、善恶到头终有报,等等。
童话其实就像人类童年时的梦。当你在童年的时候,听一听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故事,既能普及基本的善恶观,又让你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希望,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知道吗?“灰姑娘”可不是欧洲独有的故事,咱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灰姑娘”,而且还比上面的欧洲版本早了800多年。
在唐代,有个叫段成式的人,写了一本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一个叫“叶限”的姑娘的故事。
传说“叶限”是秦汉前南方一个洞主的女儿,也是被继母虐待,备受摧残。她养了一条很通人性的金鱼,可是也被继母杀掉了。后来,善良的“叶限”姑娘得到了天神的指示,把残余的金鱼骨头藏起来。此后她只要向鱼骨头许愿,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
一次,“叶限”偷偷去参加节日活动,被继母发现后,就仓皇逃走。但是,她遗落的一只金鞋,辗转落到了临近海岛的岛主手里。后面的情节相信你也能猜得出来:岛主凭借金鞋找到了“叶限”,两人结了婚,凶恶的继母也被“飞石击死”。
据段成式说,这个故事是他从来自广西的人那里听说的,再结合一下故事里的“洞主”、“海岛”等细节,有人推测说,这个故事的背景地可能在马来群岛,然后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其实,在亚欧大陆几十个民族里,至少发现1500种版本的“灰姑娘”。虽然细节有很大差异,但“依靠遗失的鞋子找人”的桥段,是所有变种共有的。诶,你说是不是很奇怪,怎么大家语言不通,隔着十万八千里都在说同一个故事呢?难道都是从某个地方传出来的吗?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到底是哪个民族,在什么时候创造了“灰姑娘”呢?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已知的最早记载,来自于公元前一世纪的一位希腊历史学家。在这个最初的版本里,“灰姑娘”是来自希腊的女奴,而王子则变成了埃及的法老。
“灰姑娘”也并不是孤例,像是史前时期的“大洪水”,就存在于很多文明的传说里,比如中国的“大禹治水”,西方的“诺亚方舟”。
我国元代的杂剧里面也有个例子。
有一出杂剧简称:“灰阑记”,讲的大致是:有两个女人同时声称是同一个孩子的母亲,争执不休,还一直闹到了官府。聪明的包拯想出了个主意,先让这个孩子站在一个草木灰画的圈子里,再让这两个“母亲”把孩子往自己那边拉,谁拉到,孩子就归谁。结果,包拯把孩子判给了中间突然松手的那一个,因为真正的母亲才会因为怕伤到孩子,而主动放弃。
这个故事也在广大的欧亚大陆有很多版本,像是基督教的《圣经》和佛教的《百喻经》都记载过。到了现代,大戏剧家布莱希特还根据我国的元杂剧版本,改编创作出了知名戏剧《高加索灰阑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怎么样,非常神奇吧?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那么大的地域,那么多的民族,还有那么原始的交流方式,居然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跨越了语言和地理的障碍,流传至今。
这种“故事旅行”的现象,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类学话题,其中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今天就讲这些。
其实,人也应该和这些“旅行”的故事一样:无论走多远、多久,无论外貌随着岁月改变了多少,那一颗初心不会改变。
今天的早茶电台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兴趣的,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自己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