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歌儿、那花朵,都不会重来

那歌儿、那花朵,都不会重来

2020-09-12    08'54''

主播: 拥有🌿张轩语

369 1

介绍:
前几天逛朋友圈,看到一个坏消息:一个我挺崇敬的诗人去世了。他叫邵燕祥,在8月1日过世,享年87岁。 后来,又看到邵老的子女在8月3日这样写道:   “父亲前天上午没醒,睡中安然离世。之前读书写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愿,一切圆满。遵嘱后事已简办,待母亲百年后一起树葬回归自然。人散后,夜凉如水,欢声笑语从此在心中。”   读后,让我稍稍安慰了一点。 邵燕祥走的时候,家人一直陪在身边。他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痛苦,很安详。一个老人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其实,也算得上圆满了。 前段时间在电台,我专门讨论过“死亡”这个话题,你还能记得吗?那时,我们一起分享过一段挺感人的话。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也见不到你……有一天,我也会失了光和热,冷却后回到你身边。”   当时没想到,这么快又要重提这个话题。 在我的老家洛阳北面,有座北邙山。它海拔不高,景色也不稀奇,但却是著名的墓葬地。历代以来,都有很多人安葬在那里,其中不乏皇帝王公和名人贵族。以至于在传统文化里,“北邙”两个字,几乎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有句老话,叫“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也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金代的诗人元好问,一次路过北邙山,看到上面层层叠叠的坟墓,想着里面沉睡了多少英雄豪杰。不管他们生前多么辉煌,而如今,事迹都无人过问了。 于是,感慨之后,元好问留下了一首词:《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是啊,无论有再多的哀愁波折,等到离开时,都将消失无形。而想到这,活着的人,大可不必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安心做自己,莫问结局,这就好了。 其实,这两年有挺多重要的文化人物离开了我们:前年有金庸,去年是诗人流沙河,而今年,又是邵燕祥。 你了解邵燕祥这位诗人吗? 记得,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他的诗《到远方去》。那语言里的理想主义和热情,一下感染到我,所以,至今还记得里面的句子。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在大学几年里,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真实的邵先生也像这句诗一样,虽然前半生波折不断,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最终,苦尽甘来。 作为一个诗人,在最困难的时期,他没放弃应有的良知和责任,绝不和邪恶同流合污;等到境况稍稍改善了,他又热心地关注着现实,为社会的改善发出自己的声音。 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国家急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诗人邵燕祥真诚地呼唤到道:“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到了90年代后,他又写了大量的杂文,专门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我觉得,有这样的人格,这样的作为,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诗人了吧。你说呢? 其实,对于离开和死亡,邵燕祥一向看得很开。在壮年的时候,他就写过一首诗《当我成为背影时》,表达了自己的达观态度。那么,下面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当我成为背影时》,怀念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吧。   当我成为背影时 邵燕祥   当我成为背影时 不必动情 不必心惊 只须悄悄地挥一挥手 如送一片云 一阵风 如送落日不再升起 如送不知何往的流星 人人都将成为背影 天地间一切都是过程   当我成为背影时 不要惜别 不要依恋 只须无言地目送一瞬 望断那长路伸向天边 望断那隐去的孤帆远影 望断那明灭的灯火阑珊 所有的盛宴曲终人散 告别时何须相约再见   当我成为背影时 不用忧伤 不用叹息 请看我步履如此从容 不用问我到哪里去 不用问早年青春如梦 不用问路上雨雪霏霏 难忘的有一天也会忘记 日月长照 而人生如寄   当我连背影也匆匆消逝 遗忘吧 一切不值得悲哀 岁月的尘埃 落下又飞起 童心不再 青春不再 欢乐与揪心的时光不再 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不再 不再回首叮咛:勿忘我 那歌儿 那花朵 都不会重来   是啊,人像歌声和花朵一样,去了之后就不会再来。可幸好,离开的人也会像暗物质一样,虽然看不见了,但依然生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今天的早茶电台就要结束了。你有哪些话想和离去的人说呢?就把话留在评论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