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呢,是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一本通识教材,所有想提升沟通能力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经典。到现在已经再版14次了,14次的大浪淘沙啊,不好都难。因为是教材,所以知识密度非常大,它不仅提供了很多沟通方法,还从根本上、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把沟通的底层逻辑非常透彻地讲明白了。
一 为什么要沟通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们人为什么要沟通。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可以说是对沟通依赖程度最小的时代了。想娱乐一下,打开视频网站追个剧;想买东西,打开淘宝逛一逛搜一搜;想吃东西,打开美团或者饿了么让外卖小哥送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能不能真的不沟通呢,能不能真的彻底享受孤独呢?
书里边讲了一个横渡大西洋的探险家,W·卡尔·杰克逊的例子。他在茫茫大海中独自航行了55天后,在日记里这么写:“我发现第二个月的孤独使我深感痛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自给自足的人,但是此刻我终于明白,没有旁人作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位新闻记者特里·安德森,他曾经被困在黎巴嫩做了七年人质,被解救之后他说,“我宁愿与最糟糕的人相处,也好过没人陪伴。”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愉快就变成了痛苦。”你看汤姆·汉克斯演的电影《荒岛余生》,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与世隔绝,没人说话。怎么办呢?他把一个排球画上人脸,把它当成一个人来作伴,跟排球聊天。
跟人沟通,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一项生理需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人群中最快乐的10%的人,是社交生活最丰富的那部分人。你想想看,你朋友里面最爱社交的那几位,看起来是不是总是挺嗨的一种状态?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跟人沟通是为了一个具体的事。比如告诉理发师你想剪个什么发型、跟老板和同事谈工作、告诉医生你哪儿不舒服等等。如果沟通出了问题,真挺要命的。有一份研究发现,有超过60%的医疗事故是糟糕的沟通引起的。
所以,我们怎么来判断自己的沟通能力?就看沟通是不是适当,能不能让自己和别人感觉更好,是不是有效解决了问题。
01 沟通高手的特点
那沟通高手通常有哪些特点呢?书里边给出了这么几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沟通高手都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反应,而且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啊,有人攻击一个沟通能力很高的人的家乡,这个他可以沉默,可以用玩笑回应他,可以坦诚地告诉对方他的说法让自己不舒服,他有一个备选的行为库。
然后,他会根据具体的环境,判断哪一种反应对自己最有利,对别人也最好,然后挑选出来,做出恰当的反应。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我们一听别人有地域歧视就气坏了,或者就只是忍气吞声,最后在交往中陷入被动。
其次呢,沟通高手都具备一定的认知复杂度。也就是说,他能意识到世界复杂性。比如,一个老朋友最近有点冷淡,沟通高手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可能性,是不是他遇到什么事了,是不是最近自己太忙了,而不是固执地在一个点上猜疑,想这个人就是白眼狼,就是莫名其妙。
接着,沟通高手都具有很强的同理心。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讲。最后啊,沟通高手还会进行良好的自我监控,他们会很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行为,然后调整行动。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些特质归纳起来,就是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反应来进行互动。
其中了解自己是第一步。那你了解自己吗?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事实上,沟通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唯一的方法。我们是借由别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来自和别人的互动。
婴儿一出生,父母就疼他、爱他,经常夸奖他,慢慢地他会得出结论,我是被爱的,我是一个好孩子。小孩子是没有其他途径了解自己的,他就是看周围的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如果他得到的反馈很不及时,或者你总是严厉地苛责他,他就会认同自己很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这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些被称为“重要他人”的人,比如,我们特别好的朋友,如果总是很笃定地强调我们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优点,我们就很可能相信。一个影响很大的老师,断定某个孩子不擅长一个学科,也往往会对这个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会从这些重要的他人那里不断得到关于自我的材料。这些东西可能很主观,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所以,自我也有一个变动的过程。
02 自我袒露的作用和影响
当我们和别人进行自我袒露的时候,最容易发现这一点,你很可能会发现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为的自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所谓的“自我坦露”,其实就是敞开心扉的过程。
人为什么要自我坦露呢?
首先,可以一吐心中块垒。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跟一两个老铁一起在街边撸个串,彼此说说自己苦恼的事、后悔的事,是很治愈的。毕竟,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一个人背着,心会很累。跟朋友说说,思想包袱就会放下一些,心里轻松一些。
其次,自我坦露能帮助我们跟别人建立关系、维持关系。无论是谈恋爱、还是交朋友,在我们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总是需要打开心扉,讲讲自己。《三国演义》里面刘关张三人刚一见面就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经历和志向,于是便一见如故。在我们跟朋友或者恋人相处的过程中,互相也需要越来越深入地打开自己内心,这样的关系才会牢固。人们就发现,那些越是能够深入地彼此坦露的夫妻,对自己的婚姻越满意。
另外,自我坦露还能帮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当你为一个问题苦恼,感觉头脑中萦绕着很多杂乱的想法的时候,不妨找朋友聊一聊。因为自我坦露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想法的过程。这个朋友未必能给你什么新的想法或者提示,但你说着说着,思路往往就自动变得更有条理,甚至豁然开朗。
不过,敞开心扉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就像一个蚌打开坚硬的壳,露出里面柔软的部分的时候,就容易遭受攻击。自我坦露可能造成对方对你的负面印象,甚至你会因此被拒绝。比如你在面试的时候告诉对方,上一家公司开掉你是因为你总迟到,这家公司可能也不敢要你了。
所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在面对证券公司高管的时候,拼命掩饰自己落魄的窘境。他儿子说他们没有车,他吓得赶紧大喊一声,假装被马蜂蜇了,生怕对方因此看低他,失去发展机会。
自我坦露还可能造成不满、或者伤害。比如你觉得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太黏人,而且把这种感觉坦诚相告,你俩就有可能闹得很不愉快。比如你如果直言不讳地告诉你的同事,你觉得她穿衣服的品味太差了,你想想她心理阴影的面积得有多大?《生活大爆炸》里面的谢尔顿,经常毫无顾忌地把别人评判得体无完肤,在剧中是显得很好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老是这样,是会挨揍的。童言可以无忌,成年人还这样,就不能被接受了。
自我坦露有时还会让你丧失影响力。比如一家公司的中层,老板要求周末加班,他手下的员工开始抱怨。这时候他告诉大家说,他也不想加班,但他说的话老板根本不听。这下员工们倒是知道了他的苦衷,但他会因此丧失掉一些对员工们的影响力。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上司在公司无足轻重,跟着他混没前途。
二 沟通是构建自我与他人的交流
01 怎样打开自己的内心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我坦露很重要,却又有各种风险,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敞开心扉,又不至于被伤害呢?书里给了我们这么几条建议:
首先,你要衡量一下眼前这个人对你的重要程度。如果你很想跟对方成为朋友,之前很少有机会私下交流,而眼下你们难得地坐在了一起,那么,自我坦露就可以帮到你。比如说说各自的爱好啊、经历啊什么的。当然,如果对方已经是你的朋友,说说自己的私事也会让你们的友情更紧密。但是,如果你们还不太熟的话,不要轻易地亮明你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看法,尤其是负面看法。
第二,注意坦露的程度和方式。在一些正式场合,比如上课、开会的时候,坦露私事就要非常注意了。学生们的确喜欢那些偶尔讲讲自己故事的老师,但如果讲私事讲得太多,也会引起反感。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自我坦露也要控制一下。我以前曾经做一个旅行杂志的主编,有一次一个读者在网上找到我,要我的电话,说要跟我说事情,然后在电话里就开始倾诉,说她的生活遇到了多么多么严重的问题,心里有多么多么苦,一说起来就停不下来。我很尴尬地听了一阵子,后来不得不说我还有事,挂掉了电话。毕竟,我跟你素不相识,我这杂志也不是心理咨询方面的杂志。我觉得这种自我坦露的程度就有点过了。
第三,衡量一下坦露的风险。除非你确信对方非常信任你、支持你,否则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负面信息。尤其在工作场合,不能口无遮拦。也许你觉得老板毫无道理,客户得寸进尺,但不要轻易把看法说出来,否则很容易惹上麻烦。
第四,想一想在这个场合说心里话会有什么正面后果。如果没有,就不要说。想想看,如果有个人对我们说,“我觉得你的鼻子很丑”或者“你人不坏,但是全无用处”,我们是什么感觉。有人爱把“我这人说话比较直”当口头禅,当作粗鲁无礼的通行证。但是有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
第五,想一想你们的自我坦露是相互的吗?一个人打开了心扉,常常能换来对方也打开心扉。但如果一直是你在坦露,对方仍然紧锁心门,那么你最好控制一下自己了。
沟通是相互的,只从别人那里得到构建自我的材料,或者光是自顾自地展现自己的内心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能更好地认知对方,更好地进入对方的内心,才能更好地推动沟通的进程。
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的大脑只能抓住一小部分,来组织解释,得出自己的印象。这是大脑的机制决定的。比如说,你有一个室友,他每天都会做很多事情,但是真正能进入到你意识里的只是少数,他扶老奶奶过马路,他倒垃圾,他做特别多的事儿,可能你只注意到了他没刷碗。实验表明啊,我们更倾向于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
02 怎样进入别人的内心
那怎么才能不陷入自己一厢情愿的解释,找出对方真正的立场呢?
作者教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