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人民时评关于文化建设的三十多篇评论的精读和细思中,我们不难发现,时评的表述、写作方法,其实与申论写作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共道,更对其起着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一、话题引入的自然流畅
人民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尔后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渐入佳境的感觉。在《面对汤圆与玫瑰的选择题》中,作者从今年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这一现象为话题,从“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碰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最后提升到“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二、简明扼要的高度概括
概括是申论的基础,更是申考中最常见的题型,其对象是问题和影响二部分。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时评中,面对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影响,作者多采取分类概括手法,对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影响,以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表述,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一文中,对于部分媒体伦理失范这一社会问题,作者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然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觉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抓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凡此种种,短期或许能得点好处,但长远来看,不仅会对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因没有品质、苍白无聊而被市场抛弃。把媒体的伦理失范用“四个化”高度概括,使用了“从……到……,这是……”的修辞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尽致地“失范”的乱象、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形成了:“负面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带来的)后果”的逻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