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面试备考时都会因为自己毫无相关经验而感到苦恼或担忧,认为自己与别人相比缺少必要的积累。实际上,大部分顺利进入到面试环节的考生在笔试阶段已经做过充分备考,在申论答题方面也是颇有心得,那么不妨考虑一下,这些申论技巧能不能用来回答面试题呢?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各位考生详细讲解怎么利用申论技巧答好面试题。
一、提高阅读审题能力
很多考生在面试环节当中,容易出现答偏答错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理解题意。面试时间短、考场压力大固然是审题的一大障碍,但缺少基本的审题方法才是大部分考生的问题所在。
申论考试强调“材料为王”,阅读理解材料是做好一切题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申论备考中必须将“提升阅读技巧”作为重要的一环,具体包括“抓关键词”和“抓核心句”两大技巧。一道普通的面试题目,题干长度不会超过150个字,通常没有所谓的核心句,但往往适用于关键词阅读法。申论阅读中的关键词包括主题词、高频词、高档词、关联词、表观点词、表对策词这六大类,其中大家熟悉的主题词、高频词等自不必说,我们可以直接由此获取答题的总论点和分论点;而大家比较陌生的高档词是指“专家”、“干部”、“研究者”等表示专业身份或高级职称的词汇,关联词是指“尤其”、“但是”、“并且”等表逻辑关系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暗示了命题者的倾向和意图,决定了答题的重点。例如:
“为提高境外旅游的中国游客素质,上海市拟出台一项规定,对在境外行为不端、损害国家形象的游客申请再次出境时,会严格审批、加大限制、进行批评教育。但业内人士认为这项规定不切实际,操作难度太大,吃力不讨好。请问你怎么看?”
首先,本题有个表转折关系的“但”,这就意味着命题人希望大家重点关注“但”之后的部分,也就是大家应该重点论述这一规定的操作难度;那么这个操作难度究竟如何呢?本题出现了“业内人士”这一表专业身份的高档词,我们的观点自然应该跟业内人士保持一致——即赞同“操作难度大”这一说法。在实际答题的过程中,很多考生过多讨论本规定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或持与题目对立的观点,赞成本规定的出台与落实,其实就属于偏题了。
二、提高答案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面试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类需要考生发表看法,一类需要考生给出做法。在回答需要给出做法的题目时,考生经常陷入到两种极端之中,一是由于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匮乏导致束手无策,无话可讲;二是受到一些典型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影响,虽滔滔不绝但千篇一律。关于这两个问题,其实在申论技巧当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解决的对策。
申论考试中有一类“提出对策”题,这类题目的要求通常都包括“措施具体,有针对性”。如何让措施看起来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呢?中公教育专家通常建议考生提出的对策应该包含主体、客体、手段、内容、目的、结果这六大要素,如: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制度手段、监督手段、惩戒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公车的管理,让“车轮上的腐败”得到更彻底的杜绝。比操作性更难实现的是针对性,如果用面试术语来表达,答案要有针对性就可以理解为答案要“反套路”、“个性化”。大家不妨从这样的几个角度来解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问题,考官需要我们解决A问题,我们就无需谈论A之外的问题;二是要针对材料,普通结构化面试题并无材料,但题目本身有时候会透露一些解题的关键信息,如:“现在很多传统手工业不受年轻人重视,后继乏人。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发展传统手工业?”,这个题目问如何发展传统技艺,大家可能会有很多想法,比如将传统技艺与当代工业、旅游业相结合,壮大产业链;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加强保护等,但仔细阅读材料就会发现,这道题目,考官最想听到的答案是“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手工业的队伍之中”;三是要针对身份,回答问题时不越权越位;四是要针对客观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考虑当前社会实际,切忌天马行空。
其实申论当中还有很多知识点与面试技巧有相通之处,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要善于变通,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避免走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了。
http://edu.qq.com/a/20150430/021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