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王莽把年仅五岁的小皇帝——孺子婴废掉,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叫“新”。
王莽当上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了改制,结果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由于他对农民加重徭役,增加赋税,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农民已无路可走,便纷纷组织起义,准备起来推翻王莽暴政。
当时,各路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公元17年,在今湖北省西部爆发了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公元18年,在现在的山东省莒县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各地地主豪强和汉朝那些没落贵族也开始组织武装,挑起反王莽大旗。其中有一支最为突出的,就是西汉王朝的宗室刘■、刘秀兄弟领导的舂陵军。后来这支队伍在刘秀的领导下,平定天下,中兴汉朝,建立了统一的东汉帝国。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是汉高祖的嫡系血脉。当年景帝有个儿子名发,封为长沙定王,经五世传到刘秀一辈。刘秀有两个哥哥,长兄刘■,次兄刘仲。兄弟三人父母早亡,依靠叔父刘良过着艰难的生活。在绿林、赤眉起义后,他们便暗地在四乡农民中间鼓动、串联。没几天,就聚集了一百多人。他们准备起兵反抗王莽的消息一传开,队伍很快便发展到七八千人。大家公推刘■为起义军的统帅,刘秀负责管理粮草。
公元22年10月底的一天,刘■和刘秀兄弟联合新市、平林两支农民起义军,共同出兵,进攻舂陵西边的小村镇长聚。他们这第一仗旗开得胜(军队的战旗刚一展开就打了胜仗,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很快就把长聚攻打下来了。
起义军攻占长聚之后,又直捣唐子乡,诱杀湖阳县尉,紧接着又攻下了湖阳、棘阳等地。不久,李轶、邓晨也率领着各自招来的人马前来入伙,再加上新市兵和平林兵,刘■、刘秀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这时,刘■与刘秀等人商量,准备在时机成熟时进攻宛城。
在这一年的大年除夕,起义军兵分六路,袭击了棘阳附近的蓝乡。王莽闻讯,忙派大将甄阜、梁丘赐带兵前去救援。第二天早晨,起义军乘胜朝着甄阜、梁丘赐的大本营发动猛烈进攻。当时天降大雾,双方展开激战,起义军顽强作战,夺得敌军大批辎重粮草,杀死了甄阜和梁丘赐。
王莽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派大将严龙、陈茂率兵攻打起义军。没想到官军在育阳中了起义军的埋伏,队伍被打得东逃西窜,人仰马翻,就这样又被打垮了。严龙、陈茂只得率领一小撮残兵败将逃向长安。
起义军接连取得胜利,鼓舞了千千万万老百姓,他们纷纷响应投奔起义军,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多人。起义将领们于是决定趁热打铁,挥师北上,围攻宛城。当大军浩浩荡荡,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地来到宛城东南的时候,由于起义军兵多无主,不便于统一指挥,于是大伙儿推举刘玄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更始帝。
起义军在围攻宛城的同时,更始帝又派刘秀、王凤、王常、李轶等人,率领部分战士攻打昆阳、定陵和郾县。刘秀等人率领的这支部队,顽强拼搏,英勇作战,很快就占领了这三个地方。
王莽听到起义军建立了更始政权,又接二连三地收到军队屡次战败的消息,当时就急红了眼,他决定孤注一掷,调集大军准备挽救垂死的命运。公元23年3月,王莽命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征调四十二万人马,号称百万,直逼昆阳而来,向起义军大举扑来。
当时,驻守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王莽的大军如此嚣张,弄得起义军人心惶惶。只有刘秀镇定自若地说:“大家不要惊慌,我们在坚守的同时,派人去调兵解围。这样来一个内外夹击,就一定能够战胜官军,保住昆阳。”■大家同意了他的意见。
这天夜里,刘秀率领十几名骑将偷偷地打开城门,冲出城去,搬救兵去了。
第二天早晨,王寻、王邑指挥官兵开始猛烈攻城。坚守昆阳的起义军战士人数虽然不多,但斗志极旺,在王凤、王常的指挥下,英勇顽强,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官兵的猛烈进攻。二十多天后,许多守城的起义军战士牺牲了,粮食也供应不足了,起义军的形势和条件越来越不利,在这紧要关头,刘秀等人带着从郾城、定陵两地调来的八九千援兵来到昆阳城外,支援城内的起义军,解了昆阳之围。
刘秀自为先锋,采取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的战术,率领先头部队三千人马直捣敌人营垒。
昆阳大捷之后,刘秀兄弟的威名大振。许多地方的义军都前来投奔归附了他们,兵力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倍。同时,一些将领因妒忌刘氏兄弟,便向刘玄进谗言诬陷他们,后来刘玄杀死了刘■。
昆阳大战之后,更始帝又派兵攻打洛阳和长安。因为王莽的主力在昆阳已被消灭,所以起义军很快就顺利地攻进长安城,杀死了王莽。至此,篡夺了西汉天下的王莽政权,维持了15年的统治,终于宣告灭亡了。
不久,起义军占领了洛阳,这时,刘玄把国都从宛城迁到长安。从此,他贪图安逸,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稳固,生活开始腐化堕落,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对外边的事情不管不问。他滥封官爵,不理政事,还纵容手下的兵士抢劫。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原本支持他的赤眉军的反对,赤眉军决心推翻更始帝,另立刘盆子为皇帝。于是,赤眉军又发兵二十万,由首领樊崇亲自出征,兵分两路,进攻长安。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破长安,刘玄投降,后来被绞死。
就在这个时候,刘秀调集幽州十郡人马,击铜马,战蒲阳,连破尤来、五幡,基本消灭了河北境内的各派武装,占领了大片土地。
公元25年6月,刘秀在谋臣将帅的多次劝说下,正式登基。他仍用“汉”为国号,改年号为“建武”。他就是汉光武帝。
由于长安一带发生饥荒,赤眉军被迫撤离长安东归。刘秀早就派兵尾随赤眉军,又派冯异带领骑兵在华阴一带阻击,在渑池以东派重兵把守新安、宜阳,切断了赤眉军的退路。建武二年,赤眉军在宣阳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圈,走投无路,小皇帝刘盆子被迫献出玉玺,向刘秀投降。
后来,刘秀又陆续消灭了张步、彭宠、公孙述等割据势力,于公元36年统一了全国。刘秀定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或者后汉。
刘秀建国后,极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方针,把绝大多数功臣都封以侯爵,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际权力,不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另外征聘士人,管理朝政。同时,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在地方,刘秀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在军事制度上,东汉建立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以后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与此同时,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刘秀在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他先后颁布了九道解放奴婢或禁止残杀奴婢的诏令。公元30年,刘秀下令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同年,恢复“田租三十税一”之制。次年,又复原军队。另外,在安排流民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有这些,对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在建国之初,虽然也曾清查田地、户口,试图限制一下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但因豪强地主的武装反抗而不了了之。刘秀“度田”的失败,使豪强地主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刘秀在位33年,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刘秀可以算是汉代的一个“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