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佛山红色地标
沧江之源,地灵人杰。在高明革命老区,有一座名叫德胜楼的建筑,历经四百余年沧桑风雨,见证了众多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本期节目,就带你走进位于高明区更合镇水井村的德胜楼,了解背后的故事。
水井村地理位置独特,背靠凤凰山,易守难攻,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水井村都是高明革命武装力量的驻扎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德胜楼更是新高鹤地区抗日武装的一个重要据点。德胜楼,原名德星楼,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组织、武装部队 领导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活动的“小司令部”,曾是开会研究战事、筹备物资的地方。后来被改名为德胜楼。
抗战期间,国民党高明县县长钟歧对高明人民实行苛政,早已引起民愤。1944年9月11日,日本侵略军窜犯高明县城时,作为县长的钟歧非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强征18条民船,带着家眷、官员、县警和枪支弹药、档案、粮册等,弃城沿沧江河上游向西逃遁。但当船只抵达合水瑶村河段时搁浅了,钟下令卸下枪械、文件档案、粮册,责令当地保长妥善加以收藏,自己则坐轿逃往老香山脚的村庄躲避。
此时,中共中区副特派员郑锦波和中共高明县特派员冯华分头到高明二区各乡村发动群众,指示高明党组织坚决领导群众武装抗日。高明党组织便以“借粮以度荒,借枪以抗日”的理由,把钟歧留在瑶村的枪械取出,装备抗日自卫队;又把钟歧留下的档案、粮册等烧毁。同时带领群众把国民党设在七八个乡村的粮仓打开,向贫苦农民分粮,救济群众,并带领抗日自卫队在合水旺田村迳两侧山头伏击犯境之日军。
日本侵略军从高明大肆抢掠一番后离开了高明。钟歧随即返回县城,恬不知耻的举行“庆祝县政府光复县城”活动,同时下令“清乡、清奸”,对革命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拘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抗日分子。其中,蛇塘村有20多人被捕。
郑锦波领导高明党组织因势利导,排除党内一些人怕暴露组织,不敢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思想,通过周密的策划发动,在1944年10月16至24日组织起一场轰动全省的“倒钟”运动。16日,在更楼墟永栈酒米铺公开成立高明县第二区联防委员会(对内称“倒钟委员会”)。同时还成立了以中共党员黄仕聪为副总队长的第二区联防总队。“倒钟委员会”向全县发布“倒钟”檄文。17日,高明地方党组织决定统一领导合水、更楼、新圩一带的群众武装起义,进攻明城,驱逐钟歧。23日,参加起义的各乡领队集中新圩研究战斗部署,整编队伍,决定由二区联防总队副黄仕聪任攻城总指挥,同时宣布起义。24日,起义队伍约3000人分四路攻占明城,钟歧则于事前逃离了明城。事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迫于无奈,将钟歧撤职。中共高明地方组织领导高明人民开展的“倒钟”运动取得了胜利。
“倒钟”运动胜利后,在粤中纵队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于11月9日成立了以黄仕聪为大队长,郑锦波为政治委员的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共140人,隶属中区纵队,并于10日在梁氏宗祠举行成立大会。后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
2011年,高明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德胜楼,并将此作为高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德胜楼重修之际,水井村邀请了郑锦波回乡探望。但因年事已高,郑锦波为德胜楼题下“水井村抗日游击根据地”几个大字,寄回水井村。
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水井村也孕育出一批英雄儿女,不少村民纷纷参加革命武装。今年87岁的村民李东海曾在幼年时,替党组织传递密信。他的外公、舅父、舅母都是共产党员,参加过革命活动。李东海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在13岁那年,舅母让他将密信藏于草帽里,偷偷递交给组织。每每述说起往事,老人仍历历在目。【李海东】:那时候要我把草帽拿过去,里面有什么我也不知道。那么小的孩子戴着草帽,带过去之后就回来了。舅母对我说喝杯茶吧,就让我回去了。说起这些细节,李伯神情中透露出一股自豪感,直到如今,他依然有戴草帽的习惯。
水井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前辈在此留下了红色记忆。水井村支部书记李东泉表示:德胜楼作为红色地标,经常吸引一些党员、青年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我们希望政府和上级党组织将这个红色地标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带动村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以上由记者麦婉君、白靖,实习记者吕梦灵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资料审核: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授权发布:荔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