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195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初期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后来,为利于对鸦片战争遗址的管理,又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1987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分别管理沙角和威远岛诸炮台遗址。1999年12月,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鸦片战争博物馆,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组成,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位于虎门镇口村东南方,依托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建立,管理的销烟池旧址是1839年林则徐销毁英美鸦片的历史遗存。
1839年6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带领广东巡抚怡良、粤海关监督豫堃等人抵达虎门监督首次销烟。经过二十来天的紧张工作,到6月25日,总共2376254斤鸦片在林则徐亲自监督下全部销毁完毕。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为纪念虎门销烟、根除鸦片危害,1928年,国际联盟在国际禁烟会议上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
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迎面处屹立着一座粉红色的大型群雕,那一个个抚炮擎戟、横刀欲跃的英雄形象,令人顿觉雄风扑面,豪气陡增。
在群雕的左后方就是名扬四海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当年销烟池邻靠镇口村南的牛背脊山麓,时为海滩,海潮入灌。销烟池开挖于1839年5月,几经沧桑,湮没于泥沙之中。直到1972年,经考古发掘,进行复原。1982年,国务院公布该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销烟池地处海滩边,加上70年代在销烟池旁开挖了人工运河,一度使销烟池所处的地理条件恶劣。2000—2001年,两个销烟池得到了全面维修,面貌得以恢复。
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区的中央,端坐着林则徐的铜像。该铜像重1.5吨,由已故著名雕塑大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李维祀于1989年创作。林则徐铜像的背后为“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是我国已故著名书画家刘炳森书写,它跟林则徐铜像同一时期落成。
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陈列大楼,是仿清代的炮台式建筑。1989年,由中国环境文化研究中心杨鸿勋设计的虎门炮台造型的陈列大楼投入使用,占地1000平方米,四层结构,陈列大楼建筑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陈列面积2250平方米。古城堡式门楼,威武的抗英群雕、碑像结合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具有虎门炮台神韵的陈列大楼以及一排排的抗英古炮、两个销烟池与绿树成荫的园林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基本陈列“虎门销烟”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通过序厅、鸦片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尾声等六个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2011年,该陈列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支持单位:南方杂志社、广州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委网信办、梅州市委网信办、汕尾市委网信办、韶关市委网信办、中山市委网信办、东莞市委网信办、惠州市委网信办、河源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荔枝App、高德地图
撰稿:荔枝App
核稿:东莞市委网信办
录制:FM14649 NJ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