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的先烈路是中国唯一一条以“先烈”二字命名的道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就位于先烈路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坐北向南,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包括默池、默桥,尽头为七十二烈士墓。经核实,墓园内先后收敛安葬了喻培伦、林觉民等有姓名、事迹可考的黄花岗起义烈士86名。
此外,这里还安葬着许多中华民国早期的烈士,包括被喻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等。这里最为人知的人物,还是在黄花岗起义中浴血战斗的烈士们。
黄花岗起义,因发生在1911年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又称三·二九起义。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拯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将广东作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不断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以广州新军为骨干,另选800名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起义,与清政府决一死战。
与以往的武装起义一样,这次起义是得到海内外爱国志士和华人华侨的支持。为这次起义购买大批枪械弹药的资金,是孙中山从东南亚和美洲等地的爱国华侨那里募集来的。广大华侨在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号召下,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变卖家产予以资助,还有的抛妻别子,亲赴战场。
1911年4月,同盟会成员黄兴秘密抵达广州指挥起义。因为起义筹备时已走漏风声,清军已多方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起义日期被迫一再改动。由于形势非常紧张,许多同志建议推迟起义,但黄兴坚持如期起义。他认为改期无异于解散,一旦前功尽弃,将失信于海外捐款的华侨同胞,给以后的革命行动带来更大的困难,因而只能冒死一搏,不再计较成败得失,以示革命党伟大的牺牲精神于天下。
4月27日,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对广州城来讲,是一个血腥的日子。那天黄兴召开会议决定立即举行起义。当日下午5时30分,起义爆发,黄兴带领100余人,臂缠白巾,手持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其余几路起义队伍,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行动。
一百多位革命志士,在黄兴的带领下,与清兵上万人对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绝大多数革命党人都壮烈牺牲,起义宣告失败。
让故事更显悲壮的是,许多参与此次起义的革命志士,事前已决意赴死。24岁的留日学生林觉民,在起义前就写下的《禀父书》中说: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他的同乡,同为留日海归的方声洞,在给妻子的绝命书中说:“当吾由东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
孙中山先生评价黄花岗起义说:黄花岗起义是几百人打几万人,烈士们抱着必死决心,期望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鲜血,来唤醒民众。他们像劈开黎明前黑暗的勇士,在天地间划出一道闪电,让人们看到了自由和革命的曙光。
黄花岗起义的海内外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震动了世界,加速了全国革命高潮到来。黄花岗起义后不到半年,著名的武昌起义取得极大成功,由此引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大地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黄花岗起义对辛亥革命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
黄花岗起义后,同盟会会员、著名岭南画家潘达微收敛烈士遗骸72具,将其安葬于广州东郊一块荒地。这便是最初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8年开始,在起义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和时任参议院院长的林森动员各方,在原有烈士墓基础上修建烈士墓园。墓园在1921年落成。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公祭烈士时亲手栽种了青松,他的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也镌刻于纪功坊和正门牌坊上。墓园落成后经过数次大型改建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墓园,并将其更名为黄花岗公园。
百年光阴荏苒。今天,我们穿行在黄花岗公园,墓道宽阔,碑石林立,纪功坊、红铁门、浩气长存牌坊、默池等建筑让整个墓园看起来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充满了西方古典韵味。静观每块墓碑,细读每行碑文,烈士们不畏牺牲,舍身救国的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后人。公园中苍松翠柏,古木参天,都好似沾染了烈士的英气,肃立于晨光之中,守护着烈士,寄托着中华儿女对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而英勇献身的先烈的敬意。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支持单位:南方杂志社、广州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委网信办、梅州市委网信办、汕尾市委网信办、韶关市委网信办、中山市委网信办、东莞市委网信办、惠州市委网信办、河源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荔枝App、高德地图
撰稿:荔枝App
核稿:广州市委网信办
录制:FM14649 NJ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