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2018-08-15    09'06''

主播: 远古的红月亮

244 0

介绍:
《国家宝藏》解读杨贵妃同款香囊 内部竟暗藏航空科技 陕西传媒网 2017-12-23 10:33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焚香熏衣,佩戴香囊,更是装点了上层贵族的雅致生活。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唐代的时尚饰品,12月24日晚,它将在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亮相,为观众解读隐藏在小小香囊中的科技密码。 自古以来,香料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人们依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古人对香草香木取之用之,歌之咏之。如屈原《离骚》中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xiao1)艾也”,“椒专佞(ning4)以慢慆(tao1)兮,樧(sha1)又欲充夫佩帏(wei2)”。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后来因“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到了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文人、药师、医师及佛教、道教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这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应(ying4)运而生”,成为唐代贵族妇女流行饰物。 “这件文物的精妙之处在于下部球体中的机环,内层则放置则一个装香料的香盂(yu2),运用巧妙的重力设计,使得无论佩戴者如何晃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不会让香料露出来。而这一原理在近代才被欧美广泛应4用于航空、航海领域。”据陕历博保管部副主任贺忻(xin1)达介绍,葡萄花鸟纹银香囊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外径4.6厘米,内部的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4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制作工艺复杂,巧妙利用重力学,设计构思令现代人叹绝。完美展现了一千多年前,大唐王朝的强盛国力。 小小的香囊不仅体现了1200多年前,唐朝在科技水平上的领先地位,也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进程。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将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纹是古代西方常见的器物装饰纹样,中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使用并流行。到了唐代,金银器皿制造业发达,数量大,品种多,首都长安成为国内金银器制造中心。据了解,唐代的金银工艺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质,而最具有唐代金银器特点的工艺当属錾(zan4)刻与捶揲(ye4),打造的器皿轻薄便于携带,尽管在其他时期的金银制作中使用过相同的方法,但技艺都不及唐代精湛。粟(su4)特、萨珊錾刻工艺的传入,各种冶炼方法的发展与成熟,以及大量的社会需求为唐代金银工艺发展迈入巅峰阶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以葡萄纹为样式,以捶揲工艺制作的银香囊,自然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青睐。 本期央视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将通过知名演员马苏扮演的杨贵妃,演绎同款银香囊的前世今生,为何要选择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呢?据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贺忻(xin1)达介绍,《旧唐书》中记载:‘初瘗(yi4)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就地安葬。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完好如初。“如果是丝质、棉质无法保存千年,所以节目用这一段故事引出国宝,当然最重要的是让观众了解唐代高度发达的科技、工艺和对外文化交流成果。”(记者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