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 [jī] 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耍心机,巧手段,小聪明,都是不可长久的。勤确歉义才是大道。实实在在,朴实无华,清静明心。愚,就是质朴,就是大我,不争,不抢,有道的人不是开启大家的小聪明,而是开启大家纯粹的心,超越小我,成就大我,依道而行,就是大顺!
如果一个人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把人生意义仅仅定位为谋取私人利益和实现个人价值上,那么这就相当于把自己与整个世界对立起来了,势必会引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与冲突,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
从古至今,直指玄德深远的模式,厚望于后辈循玄德而修。治国者果能行此大道之模式,则天下之民,未有不返朴还淳、归根复命者。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天下之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思维的智太多,就是有了非包容公正的思维,这是被错误思想观念影响的结果。道会对思维产生影响,反过来思维会与道发生冲撞,也就是思维不按照道去思考去作为,想入非非,臆想意造不良情绪、不快乐、急躁、怨气、忿怒、怨恨、情绪波动,从而导致非有无的行为,变得不再自然。
凡事不能背道而驰,有时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反过来就是大道,人不能耍小聪明,要勤学苦练,遇到事不争不抢,去除小我的那个念头,古时候真正的有道之人是有颗清净的心,告诫我们要明白大我和小我的道理,小我达成大我,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因而走在大道上乃至于大顺实现人生的目标少一些坎坷,多一些顺风顺水,依道而行,顺其自然这就是大顺。
有时候的不争不抢可能是近于大道,但是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撞伤以后,生活不能自理,而撞伤他的人又不想掏钱治疗。这个时候能有不争不抢的境界吗?那是不可能的。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反者道之动,我们普通人的做事方法,经常不经意间就是背道而驰,所以把我们经常做的事情返过来,可能就接近于大道,大我就是不争,不抢,有道的人不是开启大家的小聪明,而是开启大家纯粹的心,超越小我,成就大我,依道而行,就是大顺!
与物反矣,然后乃大顺。巧、智是道德经最不提倡的。
本章讲的治世之道。治世之道在于使民归于朴(愚之),而避免归于巧(智多)。归于朴,使民不局限于小我,不陷入名利争斗,社会归于和谐;归于巧,则民局于小我,争名夺利,让社会不和谐。所以作为领导者,或参与社会的治理者,一定要从两者比较中汲取智慧…
玄德深、远(大我博大精深),与物(小我)反矣,明白大我小我的境界,依道而行,乃至大顺,实现真正成功。圣人境界达不到,仍不相信,就是小我主宰,小我(不明与贪欲)主宰,人生便坎坷曲折。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玄德既深又远,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回到清静之心,超越小我,开启大我,真诚质朴,依道而行,顺风顺水。
耍心机,巧手段,小聪明,都是不可长久的。勤确歉义才是大道。实实在在,朴实无华,清静明心,是大我的表现,圣人之道。
巧和智都是圣贤所不推崇的,都是小我,小聪明,会误人子弟,王明先生倡导我们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要以勤榷谦益为上。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学习心得】 “巧”和“智”是道德经里最忌讳的两个词,智就是小我,小聪明,巧和智都是小聪明,带我们走在小我的道路上。阳明先生说,不以聪慧警捷为高,勤榷谦益为上,道常无名朴,“愚”则是难得的深沉厚重的品质,与我们常人看到的是发过来的,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