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养蚕
母亲,瘦多了。
干净的蚕房里,摆放着一排排父亲做的蚕架。母亲在蚕房里忙碌地穿梭。蚕架上的一层层竹匾里,躺着白白胖胖的蚕娃娃。她们争先恐后地用小嘴,从亮绿肥硕的桑叶边缘,一茬茬安祥自如地啃着,满室都是咝咝的春雨声。蚕儿全然不顾母亲为她们采摘、添加桑叶的艰辛,只是不停地汲取生命的营养,恰似母亲怀里吮吸乳汁的婴儿……
“勤养蚕,四十天,见现钱”。是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母亲忙里忙外,为这些饥饿的小家伙操尽了心。养蚕是在春、秋两季,正是播种与收获的农忙季节,连同做不完的家务……里里外外的事都落在了母亲虚弱多病的身上。但是,为了凑足我们儿女的学费,为了全家的生活,再忙,母亲都要养上一张半张的。四十多天下来,一张蚕可收入300多元。养蚕,已成为母亲搁不下的活儿了。
听母亲说,今年养了一张蚕。起初只有芝麻粒儿大小,渐渐地,蚕儿由小到大,由瘦到胖,由黑变白,蚕架上几个竹匾都派上了用场。蚕宝宝从出生到蚕茧做成,共要“四眠”“眠”的期间,个个或昂着脑袋,或爬或卧,不吃不动。每一次睡“眠”苏醒之后,蚕都要长一圈“肉”,脱一层皮,露出饿相。倘若没有桑叶,她便把头昂起来,一个劲儿摇头晃脑,提出抗议。母亲说,蚕每一“眠”之间要隔一个多星期,所有蚕不是一齐“眠”,哪些是“眠”蚕,哪些不是,都得分拣出来。随着蚕儿见天地长,“饭量”也大增,母亲就更忙碌了。
“四眠”过后,蚕宝宝一天一个样儿,身体越发白胖透亮。这时,母亲又要把那些浑身白亮的蚕挑拣出来,安排她们上“山”织网做茧。给蚕儿做“山”,让蚕儿上“山”,母亲真是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只得站在一旁干着急。母亲担心父亲手粗,做不好这细活儿。父亲就把一束束秸杆拦腰一绑,再把两头松开,立在地上,一座座小“山”就做成了。母亲把成熟的蚕一个一个请上“山”,让她们安心给自己盖“茧”房,“成家立业”。
从蚕儿出生到白生生的茧子做成,没有一刻不让母亲担心的。桑叶不净或沾有水份,蚕房温度与湿度不够,蚕都容易闹病;而老鼠的神出鬼没,更给正在成长的小生命添加了几分危险……母亲要备好蚕药,注意蚕房与“饭食”的卫生,提防坏东西出没。忙了一天的母亲,晚上也不能睡个安稳觉。是啊,母亲一刻也离不开、放不下蚕宝宝!
母亲养蚕期间,我做帮手,便学会了一些蚕事,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母亲说:“养蚕跟养儿育女是一个理儿,要细心照料,生怕有个头痛脑热的,要时刻操心,不能让蚕饿肚子,直到白生生的茧子做成,才能稍稍松一口气”。我们做儿女的,不正是母亲养的“蚕”么?儿女们唯一能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方式,便是用母亲给我们的生命,做成洁白的“茧”,织成母亲的衣裳……
是的,儿女们的一生,正如蚕儿的一生,是母亲的操劳与担心,母亲也希望是自己的骄傲与辉煌。看看白生生的蚕茧,看看正在摘茧的母亲又添银丝,看看母亲瘦弱单薄的身躯,我禁不住泪水盈眶。便急急转过身去,把一件粗布衣裳,轻轻披在母亲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