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在商言商做生意,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
下面这则发生在日本的故事,一定对你有许多启发。
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整个日本社会都洋溢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有一位著名思想家,去参加一场高规格会议。一天的会议之后,这位学者垂头丧气,因为他发现:与会者都是日本社会政界、商界、学界的名流,在国家形势一片大好的当下,本该积极向上,但恰恰相反,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很多抱怨和负能量。到底是为什么?
带着深深的郁闷和不解,他回到家中,随手拿起《论语》翻看,一句话突然跳入他的眼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瞬间,他豁然开朗。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诲我们,如果放任人们在利益的道路上行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多怨。所谓在商言商,其结果就是如此。

一位身价不菲的企业家,尚未完全退休。但他的两个儿女已经为争夺家产而展开争斗,手足之情荡然无存。无论财产如何分配,其结果必定是“多怨”。这也是“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何避免“放于利而行,多怨”呢?
一般而言,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五个层面:
一、交易型关系
企业把商品卖给顾客后,彼此间的链接就结束了,与消费者“相忘于江湖”。
二、产品型关系
企业以卓越的产品向消费者表达敬意,让消费者感到物美价廉、物超所值。
三、服务型关系
企业不仅仅给消费者、客户提供产品,而是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
四、温暖型关系
企业提供能够触动人心的服务,让消费者因之感动。
五、光明型关系
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所承载的圣贤思想的光芒,消费者的生命走向光明,彼此之间建立起宽广而深厚的链接。
当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达到第四和第五种层面时,就与用户建立起一份紧密而深厚的心灵链接。此时,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不仅仅是有形价值,而是无形价值。
有形价值是有限的,而无形价值是无限的。
企业如果只是在有形价值上做文章,消费者的目光就会始终聚焦在有限的有形价值上,因而不停地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者服务,一旦找到更好的替代者,消费者就会头也不回地离你而去。
然而,当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份巨大的无形价值,帮助消费者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此时消费者的心灵宝藏不断开发,生命得以焕然一新,因而超越了有形价值上的斤斤计较,把眼光投向无形价值的提升上。
无形价值保驾护航,此时就不再是“放于利而行”,因而就可能避免“多怨”的结局。

现在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假设你现在需要购买一辆电动车,当你走进A店时,迎接你的导购员投来十分专业的目光和微笑,针对你的每一项疑问,他都能给出专业回复,打消你心中的疑虑,你可能会对这家店感到很满意,但未必会就此成为它的粉丝。
而当你走进B店时,迎接你的导购员脸上带着真诚而自然的笑容,四目相接的那一刻,你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真诚,让你如沐春风。而当你开始浏览产品时,他没有不停地推荐这推荐那,而是真诚地跟你聊起了家常话:比如,你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孩子、平常通勤距离与时间、骑行习惯等等。
当你无意中提到最近跟爱人有些小矛盾或者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或许会拿出手机,真诚地对你说“这是关于美满婚姻的视频,还有教子之道的内容,您关注一下,或许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就这样,一个小时下来,你们可能没有聊太多的产品,但你却真正在这里感受到了被关心、被关爱,你甚至想把更多的困惑、烦恼都跟面前人分享,听听他还有什么好的建议。而当你走出店门的那一刻,你对这家店的感觉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你可能不仅下了决心:“就在这家店买吧!”甚至还想到要介绍朋友过来,你要向朋友们推荐这家店……不知不觉,你不仅成为了B店的粉丝,还成为它的志愿者,真诚地宣传这家店。
客户表达出来的需求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无声的呼唤和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唯有那些真正把消费者装在心里的企业,才能感知到消费者内心这份无声的呼唤,并通过产品、服务和人格力量,展现对消费者的这份关爱,而这份关爱,才是无形价值的根源。
此时,企业就超越了“在商言商”!无论市场怎么改变、政策怎样调整、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企业永远不会掉队,因为它与客户建立了持久而良善的心与心的链接!
孟子有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只会算计消费者钱包的企业,在暴风雨来临时消费者会先松开手;而那些真正关爱消费者的企业,消费者才会与企业风雨同舟。只要心中装着消费者,企业经营就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