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学习过中华经典,或多或少地听说过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
然而,这些经典语句究竟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华文化如何真正润泽我们的心田?我们又该如何学习经典,并且把它“活性化”“血肉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中华经典成为我们的力量、智慧之源泉?

以《孟子》中的一句话为例,我们来学习与体悟圣贤思想的智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普通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
这一点点区别被称为“几希”。其实,“几希”不仅仅是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和人之间正因为这一点点的差别,就有了“入流之人”与“不入流之人”的差别。
入流之人中,也是因为“几希”之差,构成了士人、能人、君子、贤人以及圣人的不同层面。
那么,“几希”是什么呢?
“几希”,是超越身体本能的精神追求。人不能仅仅只是追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人在身体本能之上应当有更高一级的精神追求。
唯有超越“饮食男女”,人,才不仅仅是动物;人,才成为屹立在天地之间、充满浩然之气的大写的“人”。
“几希”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起心动念,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所在。

同样做一件事,有人有善念,有人有恶念,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差别;但起心动念的不同,决定了最终的人生道路不同,其人生结果也就不同。
这即是“心-道-德-事”四部曲所诠释的人生秘密!
心是身之主宰,心是事事物物的源泉之源泉。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起心动念决定了意识、语言和身行,意识、语言和身行决定了事,所有的事汇集起来就是人生。
尧舜十六字诀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一微妙之处正是“几希”所在。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里也提到“夷希微”: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到的叫做“希”;摸不到的叫做“微”。“夷希微”这三者,正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的下手处与关键处。
儒家说“君子慎独”,这个“独”说的也是“几希”——在你的心中,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你有怎样的念头与意识?这些念头和意识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些念头是光明磊落、利益他人的念头,还是自私自利、阴暗龌龊的念头?
起心动念的不同,决定了事事物物的结果大相径庭。

阳明先生有言:“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
意思是当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这是善念,就扩充它。当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这是恶念,就遏制它。能“知道”这是善念还是恶念,能“扩充”善念,能“遏制”恶念,这就是人的良知良能,这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聪明觉察的能力。圣人也只不过拥有这一点天赋,而普通人也应该存养这一点良知良能。
阳明先生又讲,“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每个起心动念都是有能量的,每个念头也是一个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之中,随后会开花结果。
因而,对于自己的念头,不可不察,不可不防!
人生就是一棵大树,树上结出了数万个果实。在大树成长的每个节点,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那一点“几希”,谨慎对待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我们这棵人生大树就会茁壮成长为又直又高的参天大树。否则,我们的生命大树就会被那些恶念恶行所侵蚀,从而变得空洞腐朽、不堪一击。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意思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则属于智。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xǐ)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意思是: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给与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意识到。仁义礼智,都是蕴藏于我们内心的宝藏,“追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差别,正是在于有没有充分发挥天生资质、有没有开发内心的宝藏!
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却没有开发,多么可惜!

无尽宝藏,也包括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正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几希”,你有没有开发?
学习中华经典,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践行孔孟之道,开发内心宝藏,不断将那一点点“几希”扩充、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