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沿着大禹的足迹》序(《大禹颂》作词:周一农)

讲座《沿着大禹的足迹》序(《大禹颂》作词:周一农)

2019-04-03    07'24''

主播: 周董117

334 1

介绍:
沿着大禹的足迹 ——写在大型原创组歌《大禹颂》公演一周年之际 周一农 越读群又希望我分享了,聊聊《大禹颂》的事儿,自然,也又要为此做海报了。这回,是我自己想说两句,为开心,也为感恩,还可权当作为这个海报的序吧。虽说很少有人在海报上作序或跋什么的,但我愿意。 一 去年这几天,正是《大禹颂》公演前最忙碌之时,讲解、指挥、钢伴、排练、走台及各方衔接,一切都跟比赛似的。跟谁赛呢?天?地?还是……其实,参演的人都明白,那是跟自己较劲。不过,时间也的确紧,从出总谱到公演,留给合唱团的只不足两个月。当在节目单草稿的扉页上,写下最后几行提要后,作为策划之一和作词,我的任务总算可暂告段落,但李秀瑜与她的合唱团还得咬到最后。 4月19号夜的首演如歌一般流畅,雄起时,磅礴千里,气荡肠回,温雅处呢,则又水流高山、珠落玉盘,虽说仍有许多不足,可观众们还是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绍兴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原创组歌。从音乐的角度,也常有人称之为声乐套曲。 二 要再往前推推的话,从2016年4月到次年仲春,我们的精力又差不多全在歌词里,阅读、策划、研讨和创作。在朋友帮助下,九首初稿我写了三个月,之后,市里又组织了六次专家研讨,后两次,还有省上学者的加盟,私底下的切磋便更多了。比如,当我徘徊在结尾与高潮的写作矛盾时,是省音协主席翁持更一个建议,把我带出的维谷。现在看来,这是作品成功最关键的一环。我从心底里感激这样的团队:金一波、翁持更、刁玉泉、宋汉其、彭尚松和罗小令等,我希望喜欢这部作品的人,也一起记住他们。 之后的一年,压力到了作曲家肩上。《大禹颂》的作曲是一流的,这毋庸讳言。他们中既有写交响曲的,像来自浙歌的王天明,也有写声乐或合唱的,比如翁持更和刁玉泉,既有擅长民族风的,也有强于现代音乐叙事的。记得有一回听一波兄哼起几个乐章的主旋时,我就觉得在那种源自绍兴的旋律里,充满了融入世界的自信。 三 公演之后,围绕这部作品的故事依然不绝。最早的是李指挥挑出其中一两乐章去更大平台上展演和参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前些天,李指挥还来电话说,让我从内容上挑几首,差不多20分钟的样子,今年的大禹文化节上用《大禹颂》。随后,是书法家肖慧用他的魏碑之笔重书了《大禹颂》的全文,它用视觉的刚毅与伟岸,进一步丰富并烘托了旋律与文字。肖慧有一个朋友叫钢乐,也是个文化人,他说他愿意把录像《大禹颂》减压传到腾讯上去,其实,当电视台把演出录像传过来时,我们就曾有这样的打算,但限于当时条件没能实现;今年春节在美国,妹妹们看了我拷过去的视频,曾建议我传到You Tube上,我想了想,也没急着做;于是,回国后,我便向一波兄建议,他很快也同意了,并商定了相关的内容与版式。昨晚上传的,就是钢乐做的。 压力最大的,还是群主出的题目:让我给大伙做分享。 四 现在想来,我真的是运气,遇上了这么一群有情怀的朋友,因为大禹,有一位来得愈加率真:“看在大禹的面子上”。可见,大伙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向大禹致敬,而且历史也一直不缺这样的人,比方说1945年时,同样是为纪念大禹,阮璞和俞鹏也写出了《大禹纪念歌》这样的不朽之作。想到这一点,我突然明白,无论古今,我们都是一群追随大禹的人,不论他是神,还是人。 由此出发,心自然也亮堂和坚定了许多。于是,我把分享的标题定为《沿着大禹的足迹》,这貌似有点文学,也是实话。 还有一句想说的话是,因为这部作品,我收获并成长了许多,因此我深深地感谢大禹!感谢所有的主创人员!感谢这一片肥沃的土地和我的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