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铁路,那座城(散文)
社团:荷塘月色
作者:歌蝉
S市诞生于一个小火车站,它曾是一个小小的村庄,有一条铁路像蔓一样爬到这里,它和这条铁路一起生长着。
茅草房在这里生长着,茅草房接上了茅草房;小街在这里生长,小街织成了网。于是,村庄便长成了城市。
它有一个乳名,叫做“五站”。
古老的建筑是它的封面,埋藏在时间里的故事,是它的内容。如一幅薄薄的画印在画面上的S城,最显要的标志是一座桥,它就是书的封面,也是书的内容。
这座桥在城中间,高高隆起在铁路上面。它是小城隆起的脊背,它也是小城的胸口和心脏。它是这个城市的少女,因为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是这个城市的老人,因为它包含了这个城市的许多记忆。虽然它并不雄伟壮丽,但人们把它叫做“天桥”。
站在天桥上,透过火车的鸣笛,透过车轮的隆隆声,人们能听到这个城市的心跳、喘息、咳嗽、吟歌……
城市总有一些大人物和历史名人诞生。
离这个城市几十里有一个叫叶赫的村落,这里曾繁衍生息着一支满人宗族,从这个宗族里走出了一个女人,后来那个女人声势显赫,走到了权力的最高峰,这个女人就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这个高高在上的女人,从来没有向这个小村望上一眼,而这里给慈禧和她的家族留下的也只有荒丘和野草,这里从来没有人记起过她。
一场战争赋予了这个城市一个光荣的名字,它被称为“英雄城”。那场战斗也是因为这条铁路而发生的,因为这条铁路对于国共两党的军队来说,都是一条生命线,决定着双方的命运,而S城就座落在这条国共双方的生命线上。它是决定双方命运的一个结,双方都想打开这个结。
那场战斗的许多故事,写在了这条铁路的桥梁上。
国民党军的一个高级将领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进攻,在天桥上撒满了黄豆,这是一道由中国人发明的“东方马奇诺防线”。
这座桥梁也因此被写进了中国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桥的西边耸起了一座记念碑,它宣布着这个城市进入了新时代,从此它享受着和平时期的安静与平和。虽然也有风波,虽然也有政治上的潮起潮落,但喧闹过后一切又复归正常。
火车站楼顶上的钟盘平静地旋转着时针,与钟盘同样平静的是这个城市。一切都有条不紊,一切都井然有序,火车的速度不快也不慢,运送的货物不多也不少,一切都按照预定的计划运行着。人们劳逸相间,张驰有度。小城有着它三十年未变的面容,三十年未改的装饰,三十年的端庄,三十年的肃穆,三十年的静谧,三十年的安祥。街巷依然,房舍依然,几支遥遥而立的工厂大烟囱,好像伸向天空的画笔,在画着一幅总也画不完的画。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S城是灰色的。
使这个城市的面貌发生变化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小城在那场大潮中发生了裂变。这种裂变,是欲望与需求、现代与传统激烈的碰撞,老的房屋被拆掉了,新的楼房建起来了,一家工厂倒闭了,一家酒店开张了,绽放与凋落相交替。我为此写了一首题为《S城印象》的小诗:
曾几时
你脱去了青衫
不见了
小巷边
绿柳依依
不见了
篱院旁
杏花如雨
如今你是一个穿彩裙的城市
臂弯上的野菜篮
变成了
手腕上的金镯子
你尽情地跳
尽情地唱
如今,这个穿彩裙的城市更漂亮了,也更成熟了,多了一些睿智,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豁达,多了一些包容,它变得越来越宜居了。前几天我去观看这个城市在郊外新建起来的湿地,回来时我看见一个地方正准备开工,听说要建造一处满族文化园区,建设宣传栏上就有那个女人的图像。
这个城市宽容地向那个女人伸出了手臂:“喂,你该回家了!”
这个城市,就是我的家乡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