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在朗诵,有谁在聆听?
作者/中原客
(一)
当你在书房坐下,被四面书墙围拢来,你或许都不知为什么,就想起了朗诵。
你几乎每天都在朗诵,把文字变成声音,再编辑到某个或多个平台,期待与懂你的人相逢。
你不屑与周遭的浅薄对话,更鄙视他们庸碌的在光阴里流逝生命。
你只觉得,当你把心交付给那一刻宁静,便在声音里又重走了一遍人生。
你读着爱情,读着理想,读着自己,也读着别人。
你在历史中穿越,在陌生里遨游,在彼岸徘徊,在隔世伤情......
你的声音里是尽兴,但从无勉强;你的情感里是孤独,却从不畏惧;
你说你读着的就是你爱的,你恨着的就是你读的,爱恨间,眼角泛着微光。
你也会厌倦,拿起又放下,读过又删去,忘却又记起。
在心灵的小巷兜兜转转,不是走在自己的故事里,就是又走近了别人的梦。
当然也可能是职业,你热爱着或者不爱,但你得发声,因为笃定或者生存。
你似乎懂你声音里的文字,比别人都懂;但又似乎不会懂不愿懂,正反两面是执着与偏狭。
很多时候,你可能还没明白你想从声音里找到什么,又想在那里留下什么?
这是一份诗意的栖居?还是一场心灵的博弈?是闲适的随口拈来?还是孤独的内心撕扯?
你每天在朗诵,可你是否知道,有谁在聆听?
有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声音的彼端,驻足或者走过。
(二)
你的声音可以表达心灵,这像教堂之于信徒,爱情之于艺术,蕴含着天然的神圣。
选择这份神圣,可能就意味着孤独。不用去看身后,用耳朵跟随的有多少人在聆听。
你的声音也可以表达呼声,这像钟鼎之于庙堂,旗帜之于队列,高唱着集体的共鸣。
选择澎湃的鼓动,就选了一种主义。把自己遮蔽起来,淹没于某个群体,看不见个性。
你的声音可以表达他人,好像一个演员和一个角色,一个符号和一个意义,内外分明或不清。
选择为他者代言,就选了生命的某个侧面。一头扎进去,把你当做他,让他活过来。
你的声音可以读各个时代、各种流派,不同国别与文化;你的声音还可以读各种题材、情感、主题、人物,都从文字里走进你的声音,再走进或走出耳朵、心灵。
无论有名无名,经典还是新生,从诗经流淌至今的文学星河里,你捡起来就可以唱响华夏。
声音里有地气、底气和生气,还有滚烫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三)
你每天在朗诵,有谁在聆听?只要是“真”的声音,就别管什么点击量和点赞声。
在你的声音背后,哪怕只有一个人懂,那也是一份感动!
你为何读,别纠结;你读什么,别将就;你怎么读,也别苛求;
生活就是原声态,真实、真诚、真切,才是真品、真知与真谛!
你可能在舞台上朗诵,从听众的眼睛里可以看到耳朵的方向;
你可能在微信平台上发声。若是自己都没有把自己感动,还会有谁来听?
你每天都在朗诵,若是仍旧重复着昨天,疲惫的耳朵一定不愿为你打开!
你每天都在朗诵,若是探索深入的真诚,一份坚守就是一次惊喜的聆听!
一个声音,联结两颗真心;一份真情,跨越两个世界;
你每天都在朗诵,有谁在聆听?这个答案,已刻在由此及彼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