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夜雨 作者 陈频
下雨天留客,正好有好友来访。结伴雨中游蜀山,一拍即合。
已是暮色苍茫。蜀山脚下的半边街,华灯初放。雨幕灯影下那独立在街口的牌坊,尤显崔巍古朴,似在招手,犹在呼唤。
与友人絮语,踏雨水漫步,就在这不长的半边街,来来回回。话比雨多,情比路长。
半边街,水乡江南的浓缩版。一幢幢仿古建筑,既古色古香,又不失現代色彩。雕梁画栋,翘角重檐,每一扇门,每一个窗,每一垛墙,每一棵树,都在刻意地营造出一种文化特色。更有楹联为门前增彩,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一处处风物的内涵。秋雨霏霏,灯影瞳瞳,一切的一切,平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
街之对面,有流水、小桥、扁舟、汀步,独无店埠,这大约就是这条街被称作半边街的缘由。地灯幅射,雨点斜洒,交织着,浑成一体,无意中洇漫出一幅幅水彩画,美到极致。与友人在水边勾留,静静地凝听着雨打乌篷的声音,观赏着灯光与雨水的漫舞。就在这会,友人打破了沉默,轻声吟哦道:“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来,接着说道:“巴山、蜀山,珠联璧合。”二人对视,所谓朋友,心有灵犀。
就在一家独具江南风味的百年老店用歺。特地选择在临窗临街的座位。一笼烧麦,两碗馄饨,品碗中美味,看窗外风景。烧麦之糯,馄饨之鲜,堪比秋雨之缠绵,灯影之靓丽。秀色可餐,此刻,真的很难说个清楚,秀色、美味,究竟谁比过谁?
意犹未尽,还是想上山走走,哪怕只走一半。
莫道君行晚,亦有同路人。雨夜登山的人,不是情侣,便是挚交。
据说是为了给野生动物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蜀山,没有路灯,更没有灯饰。黑得完全,黑得彻底。在合肥要体会真正的夜色,大约非蜀山莫属。
登山的路平坦宽阔,尽管是黑灯瞎火,全无磕绊摔跤之虞。真安静,除了风声雨声,几乎是鸦雀无声。桂花香如影相随,甚至染香了衣服。人闲桂花落,山静听雨声,沿着山道逡巡,夜色、雨丝,将天、山、路、人,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行人大多无语,似乎雨夜登山,为的就是听雨。一路无言,走到半山腰处,友人沉吟:“酒饮微醉,花看半开…”心领神会,二人同时放慢脚步。
转头东望,噫吁戏,于黑暗处看灯火,忍不住一声惊叹。那自西向东流动的灯火,不用说就是有安徽第一路之称的长江路,这会,真的成了长江。有雨水的洒落,自是有了江水的联想;有车灯的来去,当然会有流动的感觉。长江路,浩浩汤汤。
紧傍山脚下的玉兰大道,千树万树玉兰开。那白炽的灯光,比玉兰硕大,比玉兰熣灿,白花花一片,真的像是为秋雨所涨的秋池。我说:“不登蜀山,不知合肥夜色之美。”友人说:“不是雨夜,怎识蜀山景色之幽。”俄倾,二人放声地笑了。
秋天、雨夜,从半边街登蜀山之半途,剩有余兴,正好留作下次再来。
陈 频,安徽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合肥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合唱指挥学会荣誉副主席。歌曲《中国船》(作者之一)获中国广播文艺金奖,《包河的月亮》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曾为合肥市龙虾节、桂花节撰写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