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6月,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了我曾经多次打算去的水乡乌镇。
是为了那依水而建的民居?还是为那小街道上的石板路?是为了那似曾相识的商家铺面,还是为了那留下过无限遐想的水乡乌镇的故事?还是为了刘若英的那句话:乌镇,来了就不曾离开?。不知道,只是想去看看心中牵挂的那一方水土风情。
因为网络的便利,去乌镇前先做了功课。上网一查了解到乌镇分东栅西栅,一般的跟团旅游是只游东栅的,而自主游的话就可以西栅东栅一起游了。既然要去乌镇决不能只游一半,于是我决定参照一位曾经自主游客的经验,自己去长途车站买票,不跟团。
坐上去乌镇的大巴,和车上的乘客一起眯着眼睛打盹,犹如去看亲戚,这种感觉很好。不像跟团旅游要听导游小姐的安排和路上的聒噪。
一路无语,顺畅抵达。
下了车,有三轮车夫主动上前,5元钱送我去东栅,并热情的介绍了东栅西栅的特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乌镇,我来了,我就要好好地端详你。
依水而建的乌镇,首先迎接游客的是桥,走进东栅,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画图印入眼帘。水还在桥下静静的流淌,可是水已经不再清澈,浑浑的发暗,依水而建的建筑还是那样的保持着原貌,可是它的作用已经不是居住和经商,它已经是一种旅游的资源,人们来看的是它的外形,对它的内在倒是不那么在意了。于是跟在游客后面走马观花的走着。走在石板路上,急急匆匆,游客一拨一拨都被导游带着,导游小姐在卖力的说着有关这个小镇的历史文化典故民间传说。我想放慢脚步却不可,只好被人流推动着进去一扇门,出来,又进一户人家,看乌镇更来看乌镇的人。
现代社会,连旅游都显得那么程式化。好在,我是自主游,有自己行走的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的心理压力没那么大。看乌镇的房子想到了徽州的村落民宅。都是砖木结构,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徽州的民居民风多了些儒家风范,即使经商也为了走仕途,倡导第一等事读书耕田。赚了钱的徽商是要他的后代学而优则仕的,民间建筑也是等级森严,官宦人家和百姓人家差距很大。
而地处江浙的乌镇,给人的感觉,百姓有的是经济头脑,求功名的观念好像淡薄很多。比乌镇还有名气的周庄,虽然那儿有个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可是却没有多少朝廷的贞妇烈女牌坊,也很少有官职几品的炫耀,他们直接用财富帮助国家抵御侵略,并不在乎当官光宗耀祖。乌镇的建筑即使富裕的人家也不是深宅大院,威严肃杀的,而是谦和的铺门敞开纳客,有点像阿庆嫂唱的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