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笔者写了一篇文章《这样做,你确定是认真的?》,说的是公共传媒在传播文化艺术上的不负责任。3月里才变成铅字,不过几个月,又在某艺术报书法篆刻版里读到这样一句话: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这话据说出自清末教育家、书法家、清道人李瑞清。
儒生不读《尚书》称不上儒生,这话放之四海没有异议;然书法不学毛公鼎就成不了书法家,这话可真的是站不住脚。
学习书法的都知道,书法五体之间的关系、笔法和规则,每一种书体都有自己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和规矩,不可互相替代。历代书法家中不擅长篆书也引领风骚的大有人在,更何况篆书里的一族——金文,金文里的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是西周金文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是学习金文的好范本,仅此而已。
篆书是中国文字中最古老的字体,从甲骨文、金文到秦朝通行文字小篆,再到汉篆,篆书作为文字的发展,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到了汉代,通行文字成了隶书,这时候的篆书,除印章之外,大多用于庄重的场合,比如在碑额,就像今天一篇文章的题目。唐代通行文字是楷书,行书、草书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篆书、隶书这样的古老书体已不是书法的主流,像李阳冰这样的篆书家,远不如楷书、行书、草书家多。
到了宋元明,篆书、隶书更像是被边缘化了,“宋四家”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不是学习篆书而引领一代书法风尚的,更别提金文毛公鼎了。直到时光转换几百年后的清朝,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篆隶书才又开始复兴而大放异彩,碑学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盛的。
这样说来,“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这论断站不站得住脚,就不用多说了。宋元明几百年间的书法家和书法成就都是真实存在的。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是不是李瑞清先生说的且不去论,单是将这样没有根据、也没有道理的话,当成论据写进文章,发表于公共媒体,且还是专业的媒体上,贻笑大方事小,混淆视听事大。
不是我好事,也不是我较真;实在是看在眼里,不能不急在心上,有话想说,却不说——这样如梗在喉,难受不说,也对不起半生所学。何况,书法乃国学中的精粹,容不得马虎。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百度百科上介绍李瑞清先生,除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之外,还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以此说来,李先生是个资深且有成就的学者、艺术家,没有理由质疑他的学术水准。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李氏书法,一般介绍文字中说他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兼善、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若真是这样亦刚亦柔,也是难得。
李瑞清生活在篆隶书复兴、碑学兴盛的清末,他以自己的书法创作践行着碑学理论,又以篆隶书为最。处在书法变革时期,又身体力行的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有他说这话的语境和理由。就像五四新文化运动热潮中的激进者,提出废弃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站在今天的立场,看到这样的倡议,直觉不可思议。但回到20世纪初新旧文化的冲撞中,鼎新革故之际,这样的论断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有它的历史背景。
还有“五四”时期,西学东渐,西洋画的逼真让写意的中国画沦陷,成了众矢之地,又有多少人认为中国画穷途末路了,美术将要“全盘西化”。
再比如,明末清初的傅山傅青主,提出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是因为当时的“乌、方、光”的馆阁体盛行,赵孟頫、董其昌秀美的书法一统书坛,书法千人一面如同死水,才会这样振臂高呼。如果抛开这样的时代背景,而用“四宁四毋”去衡量当下的书法创作,一样是有失偏颇的。
此一时,彼一时。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样历史阶段性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去奉行。
回到那篇文章引用的李瑞清的话“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况且,说这话时的语境如何?是不是像坊间流传的吴冠中先生那句名言“笔墨等于零”一样,常让人忘了当时的语境,忘了吴先生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的笔墨”,后面还有一句“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也未为可知。
所以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是不是李先生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句脱离语境、脱离当下书法的现实,又违背书法史实的话,被当做论据,放在论书法的文章里刊登出来,实属不应该。
艺术虽非科学,但认真的态度、治学的严谨是必须要遵循的。
王文英,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书法家、画家、散文作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报》遴选“当代十大女性书法家”、《书法导报》推介当代书法50家,入选书艺公社2017年百位最具收藏及投资价值的书法家。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1983年参加北京青年书法大赛,荣获“青年优秀艺术作品奖”,1986年加入北京书法家协会,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出版有《北窗夜话》《兰堂偶记》《五分钟读懂一幅书法作品》《青少年书法早成》(隶书卷、行书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理论辅导教材》《中国书法家协会软笔书法考级教材(专业级)》及多种书画作品集,诗词曾收入《现代古诗三百首》《古今妙词一百首》。在报刊杂志上开设兰堂偶记、兰堂笔记、兰堂杂记等专栏。
绘画作品有《逍遥游》《家山梦忆》《时光里的诗》《清平乐》《满庭芳》《活色生香》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