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果人说》
文/王 谨
栖霞,多好听的名字,林木栖鸟,城头落霞,隶属烟台的这个小城,适合旅游性采摘,在我心头烙下美好的印痕。
6月的一天中午,笔者到附近超市选购苹果,看到货柜里突兀个大的红红的苹果,没有看品牌,就要了三斤,近三十元。因为疫情下顾客多,只想早购早离开。带回家才看标识,奇了,竟是我钟爱的栖霞苹果。
看苹果触景生情,让我想起三年前这个时候从北京赴栖霞的一次经历,感受到栖霞苹果的真味及种 苹果人的不易。
从北京乘飞机赴烟台,刚坐定不到喝一杯热茶的工夫,就提醒飞机开始下降;下飞机乘车半个多小时,到达栖霞市内一家叫宝华开元名都酒店。从酒店16层阳台上俯瞰,楼前是小家碧玉式的一座湖,湖水清澈,湖的四周花木环绕,美轮美奂。
因工作关系,靠海的烟台市我涉足多次,但到栖霞尚属首次。
这个县市名字的由来,是我落脚后感兴趣探究的。据当地人说,栖霞置县至今已近900年,“栖霞”这个美丽名字,究竟缘何而取?有多种说法,一曰系城头朝霞。明朝诗人郝晋曾认为:“旭日将升,每有霞光盘旋,因以名县”。清•康熙《栖霞县志》卷八序:“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二曰系因山得名。据说,栖霞古代有一座“栖霞山”,只是史书无记,民间失传而已。三曰因“环县皆山,丹霞流宕”。1986年版《中华人民***地名词典山东分卷烟台地名选编》载:“县因‘环县皆山’,每天晓,辄有丹霞流宕而得名”。
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此地因霞而得名,是不争的事实。以栖霞命名这一块地方,足见古人的一种智慧,蕴含着深沉的文化。
烟台是山东临海的一座城市,栖霞应该是烟台的腹地之一。栖霞域内有三十多座山。海有海之美,山有山之美。栖霞境内有一座叫岠嵎山的,据说是帝尧时期恭迎太阳升起、确立春分、制定春季农事规章之处。这一传说,表明了栖霞在农耕文明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山则名,有仙则灵。据记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便是从栖霞走向世界,驰名中外的。
栖霞,还因盛产栖霞苹果而美。苹果系果中之王,人称“第一果”,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苹果。栖霞每到秋季,一片片果园里,露出数不清的苹果笑脸,织现出一道道彩霞般的景观。苹果也是美的代名词,文学作品中,不乏以苹果比喻美:“她的脸有苹果之美”。
我们一行刚到栖霞,与该市市委、人大几位领导共进工作性晚餐。还没动筷子,几条山东汉子就推介起栖霞的苹果来。据称,栖霞市是烟台苹果的主产区。“中国苹果之都”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产业扶贫,是这些年很见成效的栖霞举措。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果业。
到栖霞,只有尝尝当地苹果,才能品到“第一果”的真味。我入住的酒店,房间放有两个苹果。我入住那天,吃了一个,脆而甜,且多汁,与在北京尝的苹果感觉很不一样。曾在烟台市广播电视局任过副台长文斋兄,第二天来看我。我把另一个大苹果招待他,说:“您是烟台人,栖霞苹果咋样,您最有发言权”。他咬上一口,乐呵呵地回应:“那还用说,栖霞苹果是烟台苹果的名片呀”。
这些年,好苹果在北京价格不菲,一斤10元至20元不等。有些消费者觉得吃不起好水果了。我们回程离开酒店那天,一位栖霞司机开车送我们去烟台高铁站。一路上,看到一片片套纸袋的苹果进入成熟期,我就与司机聊起苹果种植的人工成本问题。他说,苹果种植许多工序,是机械无法替代的。比如,苹果树从栽苗到结果前,需四年左右的专业管理。开始结果的树龄,呵护程序更为复杂,除草、施肥、剪枝自不必说;开花结果期,需人工剔去无用小果,留下有用小果;果稍大后,一个个套纸袋;苹果快成熟时,临近秋天该撤纸袋了,苹果原来朝阳的一面颜色发红,需要再把背阴面的转到朝阳一面接受光照,促使果实全面着色成熟……这些繁琐的工序都不可少。
“果农不容易呀”。听到司机的讲述,我不禁感叹起来。有些城市消费者一旦看到菜蔬水果粮食价格上涨,就受不了,口出怨言。其实,难道只允许你工资口袋涨,而不允许农民兄弟涨优质农产品价格?
看来,优质优价这一原则,应该大行其道。让农民富起来,要撬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扛杆。